24H直播

太空人1天伙食費87萬台幣 歐洲太空總署擬培養太空食物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電影裡在外太空種植食物的情節可能馬上就要成真。歐洲太空總署22日執行了一項突破性的實驗前往太空,目標是在太空環境中成功培養出實驗室培養食品,未來太空人有望在太空中吃到由單一細胞製成的牛排等美食,也能大幅降低目前每天高昂的伙食成本。

由歐洲太空總署所資助的太空培育食物任務,22日透過SpaceX獵鷹9號火箭,在美國佛州卡納維爾角太空軍基地發射升空,計畫將一套縮小版的生物反應器送入太空,這個裝置內裝填了酵母混合物,由歐洲首架可自動返航的商業航天器「鳳凰1號」搭載進入軌道,預計繞地球飛行3小時後,在葡萄牙外海回收,送往倫敦實驗室進行分析。

英國倫敦帝國大學教授阿馬羅表示,「原理就跟釀造啤酒跟釀酒一樣,我們有容器能提供有機體呼吸跟生長,外觀就跟我身後這個裝置很像,這個就是生物反應器,他們能讓酵母細胞生長,也是生成維他命的前身。」

如果這項計畫順利,未來將能大幅降低目前每名太空人,每天高達2萬英鎊,約87萬台幣,若以2萬美元計算,也要約65萬台幣的伙食費。

英國倫敦帝國大學教授阿馬羅指出,「想像一下一名太空人每天要消耗0.5到1.5公斤的食物,送往太空每公斤要2萬美元(約65萬台幣),想像一下每餐大約1萬美元(約32萬台幣),因此為何我們不在太空製造我們所需的食物,而是要從地球運過去?」

2015年的電影《絕地救援》描述2035年,太空人因撤離失敗受困火星,之後獨自在火星上種植糧食求生,所面臨的各種問題。

而本次任務的主要目的,就是評估在太空中低重力與高輻射條件下,製造實驗室食品的可行性,這也是打造國際太空站上小型食品工廠的第一步,希望能在2年內啟用,未來還可用應用在月球基地上。

邊境太空公司創辦人沙姆蘇爾說,「在未來,如果我們在月球有基地,我們需要這種生物反應器,才能讓人類文明持續永久定居在那樣的環境。」

太空人長時間待在太空會出現骨鈣流失、激素與鐵失衡等狀況,目前仰賴營養補充品,但未來實驗室培養食品能根據個別需求,實現「吃得飽,也吃得對」的目標,未來太空人有望在太空中吃到由單一細胞製成的牛排、馬鈴薯泥甚至甜點。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