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
-
丹麥藥廠研發減肥藥 號稱可降肥胖病患死亡風險57%
|全球生產糖尿病與減肥雙效針劑「瘦瘦針」的丹麥藥廠諾和諾德(Novo Nordisk),在8月31日發表新研究,聲稱自家的減肥藥,可讓罹患心血管疾病的肥胖病患,降低心臟病發、中風或死亡的風險達57%。
-
每4學童有1人過重或肥胖 醫師示警已成國安危機
|生活國人10大死因中有8項是與肥胖有關,而且大多是從小吃出來的。台灣肥胖醫學會警告,兒童肥胖會刺激性早熟、增加糖尿病風險,甚至罹患癌症,兒童肥胖已成為另一種國安危機;國健署則強調,已與教育部合作,從校園結合家庭力量,宣導均衡飲食並養成運動習慣,鼓勵學童以白開水取代含糖飲料。
-
40歲以下國人25%每日一杯含糖飲 立委擬修法免徵無糖飲貨物稅
|生活世界衛生組織已將肥胖定義為一種慢性疾病,根據台灣健康聯盟調查發現,台灣40歲以下年輕族群,每天喝1杯含糖飲料的比率近25%,長期下來可能有肥胖、心血管疾病,甚至致癌的風險。民進黨7位立委偕同民間團體上午召開記者會,將提出修法版本,無糖飲料可以免徵貨物稅。
-
學童肥胖率拉丁美洲第一 墨西哥校園禁售垃圾食品
|全球墨西哥校園禁賣垃圾食品的新規定,在全國25萬多所學校實施,含糖飲料、洋芋片、炸豬皮、辣味花生米等不健康食品一律不准販售。不過校園飲水機數量嚴重不足,以及校門外的街頭零食小販不在管制範圍之內,恐怕會讓這項立意良好的新政策大打折扣。
-
BMI大於40「病態性肥胖」 三高及癌症風險增
|生活世界衛生組織已經將BMI大於40稱為「病態性肥胖」,而我國健保署也將減重手術適應症下修為BMI大於37.5、或是大於32.5而且合併有高危險併發症。醫師警告,如果病態性肥胖沒有妥善治療,罹患三高及癌症的風險會提高。
-
「病態性肥胖」盛行率大幅增加 定義為何?有哪些治療方法?
|生活衛福部指出,「病態性肥胖」近年盛行率大幅增加,這類患者除了面臨重度肥胖之外,還可能引起糖尿病、呼吸睡眠中止症、癌症等多項併發症,且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機率為正常人5倍以上。怎樣算是「病態性肥胖」?目前最有效的治療方法為何?
-
美國超級加工食品占70% 恐造成肥胖、糖尿病等健康風險
|全球所謂的超級加工食品,是指製作的過程已經偏離原型食物,含有多種添加物。根據調查,美國的食品供應量中,超級加工食品就占了70%。為了調查超級加工食品與肥胖和糖尿病的關連,美國國家衛生院做了一項實驗,初步結果發現,好吃的加工食品讓受試者體重增加,不好吃的受試者連碰都不想再碰。
-
全球未來25年面臨健康挑戰 過半成人、三分之一童可能超重
|全球現代人的生活久坐少動,加上飲食習慣偏差,肥胖比例越來越高。一項新的大型研究顯示,如果不積極採取行動,未來25年內,全球近6成成年人跟三分之一的兒童,都會超重或者肥胖,成為本世紀最大的健康挑戰。目前全球超過半數超重成年人集中在8個人口大國,前3名就是美國、中國與印度。
-
國外專家籲重新定義肥胖標準 應納入體脂肪衡量
|全球到底怎麼樣才算胖?現在專家呼籲應該重新定義,認為除了利用傳統的BMI指數外,還應納入體脂肪來衡量,因為過多的體脂肪會在內臟和腰部堆積,危害身體健康。
-
肥胖問題拖累英國勞動力與經濟 政府與藥廠合作啟動減肥藥研究
|全球英國政府宣布,將與全球最大製藥廠、「瘦瘦針」Zepbound開發商禮來(Eli Lilly)合作,研究減肥藥是否可遏止失業,解決因健康狀況而拖累的英國經濟。英國衛生部長表示,肥胖症已造成英國醫療體系每年約110億英鎊(約台幣4605億元)損失,且有高達280萬勞動人口,因為肥胖等健康問題而無法貢獻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