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塑膠公約》11月第3輪談判 有望討論源頭限制等條文內容
經過5天無間斷討論,《全球塑膠公約》在6月初有了新的進展,175個國家參與這場在法國巴黎的會議,確定下一輪談判有機會針對「源頭限制」生產塑膠,進行條文實質討論。
墨西哥談判代表勒佩達表示,「全球必須一起行動來解決塑膠議題,單獨國家孤軍奮戰難以達成,因此我們需要全球性限制手段。」

目前全世界每年生產4.3億噸的塑膠,大量一次性塑膠製品造成嚴重環境汙染,限塑刻不容緩。塑膠公約在2022年底進行首輪談判,預計2年內進行5輪討論,盡快制訂合適的規範,但到底該源頭限制生產還是加強廢棄物管理,各國意見不一,導致會議初期進度延宕,產油國家更反對公約具有強制性。
法國生態轉型部長貝許指出,「我不想說這麼白,但當一個國家說不能讓生產者變成受害者,這可不是遊說,這是官方立場。」
世界自然基金會全球塑膠政策主管林德貝格說明,「我們看到少部分特定產油國家,似乎不打算立下承諾,他們對公約沒興趣,還試圖拖延進度。」

事實上聯合國環境署早在大會前就公布減塑藍圖,期盼全球在2040年能減少80%的塑膠,但手段卻集中在回收層面等廢棄物管理,引發環保團體抗議。以全球最大的塑膠消費國美國為例,95%的塑膠廢棄物仍被當作垃圾丟棄,排名第2的日本儘管有85%塑膠被回收,其中7成被焚化產生能源,過程中無可避免排出大量二氧化碳。
Tara海洋基金會循環經濟與塑膠污染專家布喬亞寇斯塔提及,「減量策略很重要,減少生產量、有毒物質和消費,不要幻想能回收所有塑膠,現階段絕不可能做到。

專家就指出,塑膠從產製到回收都會對地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但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難題,全球性公約需要有合理配套。
美國環境行動組織利害關係人皮瑞爾德認為,「像是垃圾管理這部分,我們必須達到社會正義,尤其是對那些南方國家。我們知道西方國家在全球垃圾管理議題扮演重要角色,公約必須保護私人部門,顧及他們的生計、健康和人權。我們也必須設計出財務機制和能力建構,確保所有國家可以實行公約,並且要公正透明,這是讓政府和企業負起責任的關鍵。」
不過比起過去企業採取強硬反管制立場,《全球塑膠公約》卻有不少商業團體支持,是令人樂觀的現象。第3輪談判將在今(2023)年11月於肯亞首都奈洛比展開,各國已在第2輪談判取得共識、產出公約初稿,以利後續實質討論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