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
-
中山大學發現黑潮「珍奶效應」 解密海中營養鹽傳輸機制
|文教科技中山大學最新研究顯示,南海深海中的營養鹽,會透過海中的湧升流與內波,加上黑潮上湧的連續作用,向上翻攪到淺層,再透過黑潮輸送至東海,促進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使東海成為全球最具生產力的漁場之一。研究團隊形容,此作用就像奶茶杯底的珍珠因攪拌而浮起,因而將其命名為「珍奶效應」,成果已刊登於國際期刊。
-
馬國沙巴土壤富含鎳鈷 團隊嘗試用植物採礦
|全球隨著電動車普及,全球對礦產資源的需求不斷增加,也讓各界不斷思考如何用更環保的方式來開採。馬來西亞沙巴深山有團隊嘗試植物採礦,利用植物吸收金屬再進行提煉。雖然效率暫時無法取代傳統高污染採礦,但因為更永續、對環境影響小,也被視為未來的新方向。
-
中研院調查櫻花鉤吻鮭 合歡溪個體基因歧異度最高
|環境國寶級的保育物種櫻花鉤吻鮭,僅棲息於大甲溪上游、低於攝氏17度的溪流中,對水溫極為敏感,1980年代數量一度銳減至200多尾,瀕臨滅絕。櫻花鉤吻鮭棲息在武陵農場的七家灣溪,同樣屬於大甲溪上游的合歡溪也有鮭魚棲息,2018年在雪霸處與太管處合作放流後數量回升。中研院的研究團隊發現,合歡溪的鮭魚基因歧異度最高,加上海拔高、水溫低、水質清澈,是目前最好的棲地。
-
海水增鹼能減緩海洋酸化速度 中山大學團隊揭新發現
|環境人類活動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讓海洋吸收,造成酸化使得珊瑚等海洋生物更難生存,中山大學研究團隊發現,海水「增鹼」可以增加二氧化碳吸收能力,也能減緩海洋酸化速度,如果能運用在台灣海峽等海域,可作為碳移除的新方式。
-
全球首次證實海水變鹼有助吸碳 中山大學研究登國際期刊
|環境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最新研究發現,海洋具「自然鹼化」能力,且有助吸收二氧化碳,是全球首度有研究證實此一現象。研究指出,未來可望研發以人工增加海水鹼度,作為碳移除策略之一,不過仍須釐清改變海水酸鹼值對海洋生物可能造成的影響。
-
研究:極端高溫催人老 危害不輸菸酒
|全球全球暖化讓夏季高溫屢創新高,酷熱不僅可能引發中暑、器官損傷甚至死亡,包括德國、美國和台灣的研究,都顯示熱浪會導致人體細胞受損,進而提早老化,危害程度不下於抽菸和喝酒。專家提醒,要避免長時間曝曬,並透過均衡飲食與運動,提升耐熱力,才能降低風險。
-
中國長江受污染 江豚、中華鱘生存岌岌可危
|全球中國的長江孕育著數百種魚類,但受到污染及船隻活動等影響,原本江中特有的白鱀豚已經消失,現在江豚和中華鱘也岌岌可危, 目前保育專家正透過人工培育,希望挽救這些生物,並建議人類活動必須降低對環境的衝擊。
-
NASA發現火星「豹紋岩石」 科學家:或為生命活動跡證
|全球火星上可能確實存在過生命,美國航太總署NASA在10日宣布,火星探測器毅力號在火星耶澤羅隕石坑的古老河道岩石中,發現可能與遠古微生物相關的豹紋與罌粟籽斑點結構。科學家推測,這或許是30億年前生命活動留下的跡證。研究團隊形容這是迄今最有力的候選樣本,但仍須送回地球實驗室進一步分析。
-
高雄海洋奇珍園傳熄燈 業者:跟市府協商溝通續約
|地方高雄澄清湖海洋奇珍園,是許多高雄人的共同回憶,但這座有軍事歷史和海洋生態教育的場館,傳出可能在年底熄燈。業者回應,目前還在跟市府協商溝通續約,以免館內生物受搬遷之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