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
-
AI生成「鳥媽媽為雛鳥擋雨」影像 研究示警恐威脅生態保育
|環境刊登於《保育生物學》期刊的一篇最新文章指出,AI人工智慧生成的野生動物影像,可能扭曲民眾對生態的理解,甚至威脅保育工作。作者表示,許多社群使用者會藉由發布逼真、鮮明的AI動物影像換取點閱,但像「鳥媽媽為雛鳥擋雨」這類擬人化的描繪,反而容易讓觀眾誤以為動物帶有「母愛」等人類情感,進而曲解動物實際行為模式。
-
羅東生態池遭大萍覆蓋 林業署清除防優養化
|地方宜蘭縣羅東林業文化園區生態池,近期遭外來的景觀水生植物大萍、俗稱水芙蓉入侵,又因高溫影響大爆發,生態池約有70%的水域被覆蓋,林業署憂心會帶來優養化等生態問題,將調動更多人員清除所有大萍。
-
花蓮慕谷慕魚風景區封閉11年 擬設自然人文景觀區重開放
|地方花蓮慕谷慕魚風景區,因為山區道路隧道崩塌,已經封閉超過10年,何時重新開放備受關注。為了再創觀光亮點,花蓮縣府計畫要將此處成立自然人文景觀區,讓在地部落以成立合作社模式收費經營。
-
-
太魯閣打造「獨居蜂旅館」 民眾可近距離觀察蜂類生態
|地方為了要讓民眾更了解自然界的各種蜂類,太魯閣國家公園利用倒木、竹子等天然材料,在太魯閣台地製作出專門給獨居蜂居住的造型旅館,讓民眾可近距離觀察這些蜂類的完整生態。
-
外來種入侵宜蘭微棲地柯林湧泉 林業署展開清除作業
|地方宜蘭縣柯林村湧泉眾多,因長年水溫穩定在18度,吸引許多物種棲息,是重要的「微棲地」,但近年遭到吳郭魚、巴西烏龜等外來物種入侵,破壞當地的生物多樣性;林業署和農水志工合作,展開外來種清除作業,未來也規劃將湧泉申請為保育共生地,打造國土生態綠網的關鍵棲地。
-
-
花蓮港碼頭0403震後下陷 修繕需兼顧水下生態
|地方0403大地震對花蓮港造成重大災情,多處碼頭地面下陷影響商船停泊卸貨,為了趕緊修復,港公司耗資近5億修繕並對水下作調查,結果竟然發現有許多珊瑚與魚類,如何修復港區又能避免干擾生態,成為重要議題。
-
科學家培育抗暖化珊瑚礁 盼生態系統永續
|全球人類不斷排放溫室氣體導致地球暖化,各地的海洋過去幾年溫度不斷升高,珊瑚在高溫海水壓力下大量死亡白化,已蔓延到全球84%的珊瑚礁。科學家正積極研究,希望能培育出更能對抗暖化環境的珊瑚礁,不要讓這個獨特的生態系統從地球上消失。
-
科學家培育抗暖化珊瑚礁 盼生態系統永續
|全球人類不斷排放溫室氣體導致地球暖化,各地的海洋過去幾年溫度不斷升高,珊瑚在高溫海水壓力下大量死亡白化,已蔓延到全球84%的珊瑚礁。科學家正積極研究,希望能培育出更能對抗暖化環境的珊瑚礁,不要讓這個獨特的生態系統從地球上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