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災等周遭威脅漸少 獅子山黑猩猩保育中心重啟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兩個非洲國家最近在動物保育方面傳出進展,分別是獅子山共和國的黑猩猩,以及印度洋葛摩聯盟的深海鯊魚。
黑猩猩坐一排納涼,或在繩索間擺盪,看得遊客目不轉睛。
遊客說道,「黑猩猩真的很神奇,牠們表情跟人類很像。」
跟人類親近卻大受人害,園內120隻黑猩猩都是因盜獵或棲地遭破壞的孤兒。
導覽員提及,「黑猩猩必須依序完成五階段,才有辦法準備好重新回到野外。」
黑猩猩想活下來,重回森林老家,不但得過五關,就連保育中心也受威脅。
保育中心創辦人說道,「大約4、5個月前,保育區周邊占地以及頻繁的火災對我們造成巨大威脅。」
為了保護黑猩猩和遊客,同時也向當局抗議,保育中心關門5個月,迫使政府硬起來執法,園方同步造林修護環境、終於在11月1日重新對外開放。
保育不分海陸、氣候變遷的影響力更是上山下海,科學團隊在東非葛摩的300到900公尺深海域,發現虎鯊、六腮鯊和假貓鯊等大型掠食者。
海洋生物學家懷特博士表示,「如果這些大型鯊魚消失,較小的魚類數量會暴增,過度啃食海草或海帶,最終會讓整個食物網無法依存,因此鯊魚在食物鏈頂端對維持生態至關重要。」
深海鯊魚現蹤,意味食物鏈還保有基礎活力,因為30公尺的淺海區已經看不見「鯊」跡。
鯊魚研究員倫巴西尼亞森指出,「這令人擔憂,這表示依賴珊瑚礁的鯊魚,族群數量極低,暗示它們已經被嚴重削減,甚至接近功能性滅絕。」
好在更深的中光層珊瑚意外繁盛,讓科學家大為驚喜。
探勘隊共同領隊伍達爾表示,「葛摩的珊瑚群令人驚豔、很美,這帶給我們極大希望,珊瑚能為魚群提供棲地,而這些魚群對當地生態極為重要。」
深海鯊魚以及較深海域的珊瑚展現深海生態的韌性,也為飽受海平面上升之苦的葛摩島國帶來希望,但專家提醒必須持續環保減排、打擊非法捕撈,否則不只近海生態難恢復,到2030年也守護不了30%地球海洋。
吳仲安/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