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電共生
-
風電光電的困局|綠能開發問題在哪?【我們的島】
|地方政府大力推動再生能源發電,規劃2026年達到能源占比20%,其中太陽光電裝置容量,2025年要完成20GW的目標,於是民間業者大力興建光電、風電等綠能設施,成為市場規模高達兆元的產業。但是在高度擴張,大量開發土地下,影響生態、農業,產生許多問題。
-
漁電共生案場採收首批文蛤 政策上路5年現況一次看
|環境我國自2020年起推行「漁電共生」政策,近日在台南七股,有案場宣布迎來文蛤的首次採收;不過在審計部7月公布的報告中也指出,漁電共生案場仍有69.7%未落實養殖等問題。《公視新聞網》為您整理漁電共生上路5年至今實際應用狀況。
-
-
狂風下的光電場:如何強化耐風性與結構安全,極端氣候的韌性考驗【我們的島】
|環境丹娜絲颱風的強大風力,讓屋頂掀開、電線桿折斷、部分光電案場也因此受損。政府針對建築物有訂定耐風設計的規範,是否適用於光電設施?做為能源的基礎設施,光電場應該如何強化安全與韌性,以及極端氣候的挑戰?
-
農加電 有解嗎?|農民、業者、政府如何看農電共生【我們的島】
|環境近年農地、魚塭大面積變更為光電案場,引發的環境衝突與社會抗爭不斷,相較於農地完全變更,農電共生走的是另一種途徑。目前政府只允許禽畜舍溫室等屋頂型光電,地面型和簡易的網室不在允許範圍,是否要進一步開放,農民、政府部門、業者、各有不同看法。
-
自有加保農地設光電設施 農業部將放寬資格規定
|生活針對自有加保農地設置光電設施,農業部今(26)日表示,放寬資格規定,農地設置光電設施上限660平方公尺,若設施面積以外維持農業生產,可以維持農保資格;另外配合漁電共生,承租者只要維持農用,就不受0.1公頃的限制,也可保有農保資格。
-
本土語言教育資源不足難傳承 教團籲速通過《語發中心條例》
|文教科技教育部推動本土語文教育,有學生團體及教育團體認為,本土語言資源不足導致傳承困難,正逐漸消失,原住民及新住民子女的文化權益也鮮少被討論,今(6)日提出「2025語言文化教育政策白皮書」,呼籲政府儘速通過《國家語言發展中心設置條例》,強化本土語言使用與弱勢語言保存。學生團體也呼籲政府,由於本土語能力落差大、學習成效差,應該「分級分班」。
-
偷倒廢土毀地逾300公頃 許姓主嫌等6人遭羈押
|環境近期廢土及爐碴廢棄物等隨意傾倒事件頻傳,台南更破獲史上最大廢土集團,這個集團到處找土地開挖,把建築廢棄物像是磚塊、水泥等掩埋,破壞土地超過300多公頃,不法所得難以估計。檢警已經查出91人涉案,許姓主嫌等6人已經被羈押。
-
漁電大浪來襲|漁與電如何共生?【我們的島】
|環境光電和養殖疊加在同一塊土地上,希望能共生共榮,但如何共生是個問題。為尋求共生,政府部門建立了試驗基地,漁民也主動出擊,要求業者建立符合養殖需求的案場。有好的規劃,漁電才能共生,但好的案例又在哪裡?
-
漁電大浪來襲|養殖的變局【我們的島】
|環境政府近年推動漁電共生,目前已經完工併聯的案場大約1GW,占養殖用地一千多公頃,而2025年漁電共生的目標是4.4GW,相當於四到五千公頃的養殖用地,對養殖產業與沿海生態環境造成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