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沿海養殖漁業發達,近年來由於野生烏魚捕獲量減少,人工養殖的烏魚已成為烏魚子加工主要來源。由於人力、飼料漲價,以及養殖環境變化等原因,使養殖烏魚成本與價格增高,政府力推「漁電共生」,更導致魚塭減少,甚至讓漁民面臨租不到魚塭的窘境。
今年受到暖冬影響,適逢產季但烏魚子產量減少,價格創新高。除了氣候因素,主因還是飼料上漲,加上政府大力推動漁電共生,很多漁民寧可將魚塭轉作光電,導致現在養殖面積減少。
台南安南區海尾路2015年開闢後,綠道兩側魚塭生態豐富,近幾年也常捕捉到黑琵蹤跡。而今(2022)年第1批飛來海尾魚塭的黑面琵鷺,近期也被台江流域志工捕捉到身影,約有30幾隻,近年來最多,市區也可以看黑琵,讓山海圳國家綠道更添景點。
每年9月起黑面琵鷺陸續到訪渡冬,今(2022)年10月起數量明顯增長。嘉義布袋的鹽田濕地,數量從11日的170多隻,飆高到951隻,創歷年新高;而高雄茄萣濕地這兩天數量也突破百隻,但鳥友也發現鄰近的永安濕地因乾涸,黑琵棲息量大減,目前只有30多隻。
尼莎颱風外圍環流為宜蘭帶來豪雨,宜蘭縣長林姿妙17日到大同鄉視察災情。鱸魚養殖漁民陳情,盼解決魚塭道路因河水暴漲中斷等問題,但事隔多天不只還沒解決,災損上百萬也只獲得補助3萬,怒批會勘根本在作秀。縣府漁業管理所回應,依據補助標準,該漁民每公頃損失可獲得42萬元補助,會協助申請補助,臨時性鐵橋部分公所已全力協助。
蔡政府力推能源轉型,近期卻傳出有業者打算在高雄的特定農業區,興建室內養殖設施,遭批評將排擠既有農業發展,上午到立法院報告的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強調,特農區只有既有魚塭可申請,新設則一律不准。而輸美蝴蝶蘭有雜草遭退運,陳吉仲表示近期17批輸入都順利通關。
台南學甲有一處魚塭,近期推出玩獨木舟、水上摩托車、快艇等水上設施,引起外界關注。不過,南市農業局強調,收費體驗水上活動恐需申請,避免爭議,而近期也將會勘,如果業者有意申請休閒農場,可由農業局輔導。
台南七股魚塭6日發生貨車吊臂觸電釀3死,對此台南市議會一早也到南市殯儀館慰問家屬,同時勞動部職安署南區中心也依據違反職業安全衛生法,將對雇主移送檢調調查。
蔡政府力推綠能,其中室內型漁電共生養殖場採屋頂型光電,是重點之一,近期更有業者獲得88.8億元貸款,進行大規模開發。不過環保團體質疑,目前缺乏相關環境檢核機制,憂心無總量管制、無分區機制,恐帶來魚塭地景的棲地破碎化,嚴重衝擊生態。
雲林縣台西海埔新生地養殖區,上週才因為排水路潰堤,造成鄰近魚塭汪洋一片、豬舍淹水,雖然經過緊急搶修,但逾8日上午5時,沒下大雨卻再次潰堤。養殖戶擔心魚塭損失,趕緊通報縣府水利處搶修。水利處表示,目前已先做好擋水牆,會研議改善堤防避免再發生,保障民眾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