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害
-
蘭嶼外籍貨輪去年10月擱淺至今 原訂6月移除遇技術問題延後
|環境去(2024)年10月日山陀兒颱風期間,一艘巴貝多籍的貨輪擱淺在蘭嶼龍門港附近海岸,到現在都還沒有移除,而且晚上還會發出亮光,有遊客認為這樣除了形成光害,看星空有點掃興。而這艘擱淺貨輪原本規畫6月就要移走,不過航港局表示,目前貨物處理有技術的問題,可能會再延後。
-
台灣為候鳥遷徙據點 環團籲政府管制路線光害
|環境台灣是候鳥遷徙路線上的重要地點,也是海龜、鯨豚等物種的繁殖棲地之一,公民團體和學者今(14)日舉行公聽會,強調台灣雖然不是《遷徙物種保育公約》的締約者,可是希望透過公私部門以及公民團體的合作下,督促政府對遷徙路線上光害進行管制。
-
天琴座流星雨估22日達極大期 午夜前可找無光害處肉眼觀測
|生活每年4月中旬到月底出現的天琴座流星雨,北市天文館預估今(2025)年的活躍期將在明(22)日達到極大期,當天自晚間9時後流星數量將逐漸增多,且有機會欣賞到火流星的身影。北市天文館表示,此次流星雨可用肉眼觀賞,提醒民眾可趁著午夜前,找個視野開闊、遠離光害的地方觀星。
-
智利大型綠電工程增35%光害 當地天文觀測計畫恐受影響
|全球南美洲智利的阿塔卡瑪沙漠區,因為具備良好天候與近乎零光害的條件,而成為絕佳的天文觀測地點,當地有好幾座配備高階望遠鏡的天文台。然而美國能源公司(AES)在智利的一項大型綠能投資計畫,卻可能破壞當地觀測環境。歐洲南方天文台(ESO)17日提出警告,綠能計畫預計讓當地的光害增加至少35%,影響天文研究計畫,要求智利當局納入環境評估的項目中。
-
獅子座流星雨17日達極大期 預估每小時最高接近15顆
|文教科技中央氣象署指出,今年獅子座流星雨將持續至11月30日,極大期則出現在17日晚間7時33分,預估數量每小時最高接近15顆。不過因當天近滿月,將受月光影響,台北市立天文教育館提醒,可盡量背對月光觀賞,避開海邊水氣旺盛之處、城市等受光害影響區域。
-
光污染破壞動物生態、增碳排 澳洲坎培拉調暗街燈成效顯著
|全球光害又被稱為光污染,是人類過度照明所產生的問題。光害不僅會導致美麗的星光變黯淡,也會影響人類與生態作息,而燈光的溫室氣體排放也是造成氣候變遷的原因之一。澳洲首都坎培拉,在坎培拉大學利用半年的時間研究發現,每晚把街燈有規律的調暗,一般人肉眼都無法察覺,但卻能讓星空更燦爛,也可大幅減少碳排放。
-
巴西暗空公園成觀星熱點 民宿偕天文學家推套裝行程
|全球巴西的德森加諾國家公園位處高山峻嶺之中,遠離城市光害,2021年獲得國際暗空協會認證,成為拉丁美洲首座暗空公園,也是熱門的觀星地點。當地的民宿業者與天文學家合作推出專業觀星的套裝行程,吸引不少追星族參加。
-
歐幾里德望遠鏡邁驗證階段 有望探索黑暗宇宙
|全球我們在地球上常提到所謂的光害,也就是大量的人工照明,讓我們無法看到夜空中許多星體。事實上,太空中也有所謂的光害。2023年7月1日升空的「歐幾里德太空望遠鏡」,雖然在8月間就抵達預定的位置,但因來自外太空和太陽的宇宙射線,讓它的偵測器無法正確捕捉要追蹤的星群。直到日前歐洲太空總署安裝了新的軟體,太空望遠鏡才能進入驗證階段,準備展開探索黑暗宇宙的任務。
-
農業照明耗能且釀光害 民團籲訂定標準嚴審補助
|環境為了提高產量、調配產期,普遍會在火龍果、茭白筍、釋迦等農作物上使用農業照明,不過暗空協會指出,燈照消耗能源又製造光害,應該慎用,呼籲政府應該進行盤查,訂定準則,將外部環境成本納入評估。
-
國內照明規範不足 陳椒華促光害防制立法
|環境明(22)日是世界地球日,不過台灣在照明規範不足,有補強需要。立委邀請國際暗空協會成員,今(21)日一起參與促進台灣光害防制立法的公聽會,希望吸取國際經驗,要求政府立法減少光害,有效使用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