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台灣為候鳥遷徙據點 環團籲政府管制路線光害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台灣是候鳥遷徙路線上的重要地點,也是海龜、鯨豚等物種的繁殖棲地之一,公民團體和學者今(14)日舉行公聽會,強調台灣雖然不是《遷徙物種保育公約》的締約者,可是希望透過公私部門以及公民團體的合作下,督促政府對遷徙路線上光害進行管制。

每年5到10月是海龜的上岸產卵季,不過去(2024)年因為海龜重要保育地點的小琉球傳出要舉辦音樂祭,可能使用的聲光效果引發影響生態的討論,最後沒有獲得核准辦理。由於台灣不只是海龜、鯨豚等物種的繁殖棲地,也是候鳥遷徙路線上的重要地點,公民團體舉行公聽會希望督促政府加強光害管制。

台灣暗空協會會長林正修指出,「國際看不到,這其實是一個問題,政府也辦了一些國際會議,可是如果政府不花錢,國際人士也不關心你,為什麼不就真的用國際規格來做?然後讓全世界知道我們在做什麼。」

公民團體強調,台灣雖然不是《遷徙物種保育公約》的締約者,可是建議透過合作夥伴、觀察員等形式參與公約附屬的相關工作,增加國際接軌的可能。

農業部林業署保育組簡任技正鄭伊娟回應,「國際上他要避免非法,還有一個過度貿易的問題,造成物種的滅絕,全世界各國都必須遵守的這個規範,其實真正的法令遵守是在國貿署。」

清華大學環文系助理教授楊宗翰表示,「我們現在的這些野生動物保育、環境影響評估、光害相關法律,跟這個國際公約的落差有多少?這兩個區塊我們可能要做一個盤點。」

與會學者建議,像是台灣的路燈亮度對蝙蝠等夜行性物種影響很大,如果可以透過公私部門以及公民團體的合作下,督促政府在跨路門合作下,對遷徙路線上光害進行更多管制,將有利於動物的保育。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