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逾3億人口活在封城狀態 全球經濟表現受影響

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正遭遇新冠病毒爆發以來最嚴峻挑戰。在實現「社會全面清零」的最高目標之下,有45座城市3億7300萬人活在封城檢疫的狀態下。這45座城市的國內生產總值為4兆6000億人民幣,佔了全國經濟的40.3%。而全球三分之一製造業的產能都在中國,再加上俄烏戰事衝擊,世界銀行這個星期便將2022全球經濟成長率預估,從4.1%大砍至3.2%。

中國國家統計局18日公布,今年第一季國民生產毛額GDP年增4.8%,較國內外財經機構所預期的4.4%要來的高,但3月以來中國經濟活動放緩,消費、房地產以及出口疲軟,再加上俄烏戰事局勢複雜演變,和新冠疫情影響持續,種種超出預期的突發因素,讓統計局發言人對未來樂觀不起來。

國家統計局發言人付凌暉表示,「總的來看一季度,我國經濟延續恢復發展態勢,總體運行在合理區間,同時也要看到國內外環境,複雜性不確定性加大,經濟發展面臨較多困難挑戰。」

中國金融業與製造業中心、總人口2700萬人的上海,3月28日出現3450宗本土新冠確診與無症狀感染病例,為了遏制疫情蔓延,當局下令封控並分區分批實施核酸篩查,病例總數至今已經超過35萬。

中央訂出了「社會全面清零」的最高目標之下,總部設在香港的野村國際證券的統計顯示,中國封城檢疫範圍從一個星期前的23座城市1億9300萬人,擴大到45座城市3億7300萬人,也就是總人口的26.4%。而這45座城市的國內生產總值為4兆6000億人民幣,佔了全國經濟的40.3%。

全球三分之一製造業的產能都在中國,去年耶誕節全球供應鏈大亂的噩夢再次浮現。監控全球貨運業務的平台project44指出,位在深圳輸往歐洲北美市場的主要外銷港口鹽田港,在港口外等待的貨船數量增加了28.5%。

美國、歐洲、日本等外國商會代表,18日與商務部長王文濤會面,表達了外企對封控清零措施的憂心。日本駐上海總領事赤松秀一,日前也代表一萬一千家上海日商,向上海當局反映封城防疫,對他們營運所造成的衝擊,像是生產、供貨無法獲得保障,導致銷路和市場開始被其他地區的同業搶占,以致不得不考慮將生產線,向其他地區甚至他國轉移。

疫情爆發之初,歐美國家也多以封城作為防疫手段,但在廣泛推動施打疫苗,基礎劑與加強針提升免疫力之後,如今多已取消防疫限制,宣布與病毒共存。而中國宣稱境內疫苗接種率高達9成,卻還需要對症狀較流行性感冒,嚴重不了多少的疾病如此嚴加防控,顯示其國產的滅毒疫苗效果低於歐美的mRNA。

英國雷丁大學細胞微生物學副教授克拉克表示,「我們以中國香港為例,他們的(感染)數字暴增,看起來主要是因為,他們的加強針計畫不如英國的好。」

全面清零在上海所引發的食物醫藥短缺、隔離環境簡陋、執法力度過於強硬等問題,讓上海中上階級「美好生活的願景」破滅,想要移民的人數大增。4月開始,微信和移民有關的搜尋關鍵字暴增了7倍,移民顧問業者更是忙到即時回覆客戶電話的時間都沒有,上海有業者光是一個星期六就接到200多通查詢電話。

而美國、加拿大這兩個以往熱門的移民首選,在反華氣氛高漲的情況下,近來已經被新加坡、愛爾蘭所取代。移民業者透露北京一位原本計畫移民舊金山的工程師,上星期就決定支付4萬人民幣,改申請新加坡的居留許可證。

專題|土耳其百年震殤 「鬆餅式坍塌」為何釀禍?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