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從頭/回首「萊時路」:萊豬開放的漫長旅程,經歷了什麼?

萊克多巴胺是一種乙型受體素,屬於類交感神經刺激劑,原本要用作人類氣喘藥,但研究者卻意外發現,萊劑添加在動物飼料中,可以增加瘦肉比例,提高產值。1995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萊克多巴胺上市,用作添加於飼料的「瘦肉精 」。
然而,豬隻吃了萊劑會出現心跳加快、肌肉顫抖等副作用,目前僅美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等26個國家,可合法添加萊克多巴胺於豬飼料;歐盟、中國、俄羅斯等160多國,則是明令禁止畜牧使用。至於台灣與萊克多巴胺的糾葛,要從2006年談起。
2006:中瘦肉精中毒,台列禁藥
2006年9月,中國發生多起瘦肉精「克倫特羅」中毒事件,這讓台灣民間第一次注意到「瘦肉精」的威脅。
雖然克倫特羅只是「瘦肉精」的一種,但我國農委會在1個月內迅速拍板,將市面上的4種瘦肉精(萊克多巴胺、克倫特羅、沙酊氨醇、特布他林)列為禁藥,全面禁止國內養豬戶使用。針對國外肉品則採抽批查驗,不許瘦肉精殘留進口。
2007:解禁未果,美方不滿
2007年,扁政府突然預告將放寬萊克多巴胺的殘留容許量,並通報世界貿易組織(WTO),打算開放萊豬、萊牛進口。此舉引爆國內豬農激烈抗爭,政府於是不再提解禁,並通知WTO 將生效日期展延。
美國不滿毒性較其他瘦肉精低的萊克多巴胺解禁不成,決定停止會談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
2011:落實檢驗,全台陷瘦肉精風暴
2011年1月,食品藥物管理局(今食藥署)成立,接手食品檢查任務。短短半個月,就陸續在海關驗出數件含瘦肉精殘留的美牛。自此之後,無論在海關或是市面上,不斷傳出瘦肉精檢出。不只是美牛,連澳洲牛、國產豬與鵝,都有檢出案例。全台陷入人心惶惶的瘦肉精風暴。

2012:馬政府開放美牛,國際標準解套
2012年3月5日,前總統馬英九連任不久後,行政院突在晚間11時發布新聞稿,宣布台灣在「安全容許、牛豬分離、強制標示、排除內臟」的16字原則下,開放含有「萊克多巴胺」的美牛進口。
馬政府稱,開放美國萊牛是為了恢復台美TIFA談判。在野黨和民間團體則痛批政府失去誠信,在國內尚未擺脫瘦肉精陰影的前提下,仍執意犧牲國民健康,換取經濟利益。
接下來數個月,各地湧現反對瘦肉精的示威。立法院內,民進黨、親民黨與台灣團結聯盟立委持續占據發言台,不讓攸關美牛瘦肉精解禁的《食品衛生管理法修正草案》排入審查。
就在此時,國際上也正對萊劑商討管制劑量。7月5日,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通過萊克多巴胺殘留容許量的標準,訂定牛肉殘留濃度在0.01ppm (10 ppb) 以下,即屬安全。民進黨表示願採國際標準,不再堅持「零檢出」,但反對瘦肉精的民間團體則難掩失望,轉而要求政府落實產地標示。
7月25日,立法院通過修正《食品衛生管理法》,附帶牛豬分離、排除內臟等條件,並規定飲食場所,要強制標示牛肉產地。8月底,衛生署公告國內牛隻飼料可以添加萊克多巴胺,但國內豬隻絕對禁用。
開放美牛讓美方釋出善意。2013年,美國在台協會(AIT)和外交部同時宣布,TIFA談判將重新啟動。AIT表示,雖然台灣對萊豬仍有禁令,但希望台灣能和其他國家一樣,不要對美國萊豬的進口給予差別待遇。
2013:萊豬叩關風聲引反彈
然而,牛豬分離並不是終點。2013,台美經貿談判一度傳出「萊豬」將繼牛肉之後再次叩關,引起民間不滿,時為學者的現任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也曾對開放美豬帶來的市場衝擊表達憂心和反對。
即便當時已有CODEX標準的開放前例,民進黨雲林縣黨部與黨籍立委劉建國仍共同召開記者會反對萊豬跟進,揚言若開放,民進黨團將「全面開戰」。風聲最後雖然不了了之,卻也顯示「國際標準」仍難以解決萊豬的政治問題。
2020:蔡政府開放美豬,藍營強烈杯葛
蔡英文在競選總統階段,就曾多此表態支持美豬進口,也成為國民黨在選戰後期,密集攻擊蔡英文的議題。
2020年8月28日,蔡英文在第2任期就職3個月後,率領副總統賴清德、行政院長蘇貞昌等一級主管,宣布在保障國人的健康前提下,於2021年開放含萊克多巴胺的全豬,以及30月齡以上的美國牛肉進口。
蔡政府表示,這是符合未來總體戰略目標的決定。同時宣布會設立100億元的養豬產業基金,保護國內養豬業,並落實產地標示,供消費者做選擇。原先不能輸入的頭骨、腦部、眼睛等高風險產品,則維持原規定。
國民黨痛批,民進黨是「換了位置就換了腦袋」,對比馬政府時期強硬反美牛的態度,雙重標準已失信於民。為了抗議,國民黨團連續進行13次的議事杯葛,甚至還將桶裝的豬內臟潑灑到主席台上,成為國際媒體話題。
12月24日,立法院在民進黨的人數優勢下,通過開放萊豬進口相關的9項行政命令,包括訂定各部位萊克多巴胺檢出容許值、開放含萊劑的外國豬肉,但禁止國內業者使用,維持國產豬「無萊」的市場區隔。至於全台共有4直轄市、7縣市政府訂有瘦肉精「零檢出」的食安自治條例,衛福部表示,由於條例與中央法令牴觸,待萊豬正式進口後,會自動失效。
2021:公投對決
2021年1月,萊豬正式叩關。6月,台美重啟停擺超過4年的TIFA會談,但美國仍抨擊「標示原產地」以及「公布最大殘留容許值」的做法,是不精確地暗示美國萊豬有食安疑慮。
民間的疑慮確實存在。在阻擋行政命令不成後,國民黨將戰線轉移到公投,並跨過連署門檻,由國民黨籍立委林為洲領銜提出的萊豬公投,主文訂為:「你是否同意政府應全面禁止進口含有萊克多巴胺之乙型受體素豬隻之肉品、內臟及其相關產製品?」以食安為名要求萊劑「零檢出」,嘗試力挽狂瀾,收回開放萊豬的成命。
在公投前夕,公視《有話好說》邀請正、反雙方代表同台辯論,以交叉對話方式,釐清關鍵爭點。12 月 12 日晚間 21:00 – 23:00,核四辯論網路首播,請鎖定 有話好說 YouTube 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