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從頭/吵了40年,核四公投會是終局之戰嗎?

即將在12月18日投票的第17案「核四公投」,就像把一顆烤過40年的燙手山芋,再度拋到台灣公民面前。核四計畫從1980年首度提出,歷經2大黨、4位總統和多位行政院長與經濟部長的更迭,從興建到封存再到重啟,一路風風雨雨、成為台灣能源史中難以抹滅的一頁。
爭議的原因,到底是人民不信任?還是核四一直無法通過試運轉的根本問題?至於廠址鄰近區域的斷層,會不會威脅到核四的地質安全,擁核、反核雙方也始終沒有共識。要了解核四何以如此複雜難解,必須重返近20年來的關鍵轉折。
2000:民進黨上台,核四停建110天
核四公投早已不是第一遭。台灣環保聯盟分別於1994年在貢寮、1996年在台北縣(今新北市)、以及1998年在宜蘭縣,都推動過地方核四公投。儘管超過半數反對核四興建,但因當時《公民投票法》尚未問世,住民投票僅具諮詢性質,結果通通不被執政的國民黨政府承認。


2000年政黨輪替,陳水扁在就任總統不久後,就依循民進黨黨綱,宣布停建核四。此舉立刻引發巨大的政治經濟風暴,不只股市慘跌2000點,還面臨國際廠商索賠違約金。而民進黨政府在沒有尋求立法院同意的前提下斷然停建,刺激擁有多數席位的國民黨醞釀倒閣,更提起大法官釋憲,並發動連署要罷免陳水扁。
核四停建110天之後,扁政府被迫向現實低頭,讓核四廠復工。但在野時期堅決反核的民進黨,執政之後卻頂不住壓力續建核四,也讓反核人士相當不諒解。

2000-2011:商轉跳票,公安危機爆
核四復工後重新招標,但因為原物料上漲等因素,台電多次追加預算,仍趕不上預計的商轉時辰表,工期一再延宕,商轉承諾也只好跳票。
核四施工期間,屢屢爆發設計變更、設備泡水、跳電起火等安全疑慮,讓台電遭到原子能監督委員會(下稱原能會)開罰百萬元,民眾對核四的不信任感正逐步積累。

2011:福島核災震出民意反彈
2011年3月11日,福島核災激起全球反核意識,德國旋即關閉境內7座最老的核電廠,中國也暫停興建已核准的核電廠房。
在台灣,立法院衛環委員會通過臨時決議,要求核四立即停工,但該年6月,國民黨立委仍憑藉著人數優勢,通過核四預算案,其中包含140億追加預算。
此後原能會副主委謝得志、核四監督委員林宗堯紛紛請辭,監察院則對行政院、經濟部以及台電公司提出糾正案,指核四「不採統包採分包」,是造成施工品質出問題、工程無限延宕的主因。廉政署更發動搜索台電,調查採購弊案。接二連三的新聞事件,使各方對核四的關注度居高不下。


2013:國民黨推公投不成
2013年初,核四廠要求第五度追加預算,讓總花費膨脹到超過3千億元,已是原興建案的2倍,引發朝野和民眾反彈。同年2月25日,行政院長江宜樺做出重大宣示,表態願意交付公投,讓民意決定核四廠的存廢。由國民黨立委李慶華領銜提出的公投主文為:「你是否同意核四廠停止興建不得運轉?」
對此,民進黨主張先下修公投門檻,或是增訂「逃命圈公投條款」,由北北基宜四縣市居民公投決定核四是否運轉。民間則有150多個公民團體串連舉辦「309廢核大遊行」,活動在台北、台中、高雄、台東四地同步進行,吸引高達22萬人上街,訴求「終結核四,核電歸零」,創下環境運動中少見的盛況。
9月,正當立院內外為核四公投激戰不休,另一事件卻成為新的媒體焦點——時任立法院長王金平陷入關說疑雲,牽扯特偵組監聽國會、檢察總長向時任總統馬英九洩密的政治風暴,也就是「馬王政爭」。
此時,李慶華突然發表聲明,以政局嚴重變化、立院陷入紛亂,以及核四安檢報告無法在公投前出爐為由,宣布撤回核四公投案。
2014:林義雄絕食促封存
太陽花學運後,長期推動非核家園的前民進黨主席林義雄,為使政府停建核四,開始絕食請命,再度掀起反核四抗爭。2014年4月26日,馬英九做出重大宣示,決定核四一號機安檢後封存、二號機停工,這項決定也形同宣布核四全面停工。


2015-2017:3年封存
2015年7月1日,核四廠正式全面封存。台電表示封存時間設定為3年,預估花費34億元維護,以確保發電機組保持在最佳狀態,讓未來有機會能夠重啟。
2016年,民進黨首度完全執政。反核團體呼籲完全刪除核四封存預算,落實2025年非核家園的競選承諾。
經協商後,封存預算刪減5億元,並且附帶不可再編列封存預算。全國廢核行動平台認為,這是民進黨具體回應廢除核四民意的第一步。然而,「封存」而非「廢止」的核四,曲折發展仍未停止。
2017-2018:跳電恐慌,公投崛起
2017年8月15日傍晚,北台灣最大單一電廠「大潭電廠」因員工操作錯誤跳機,造成全台668 萬戶大停電,近5小時才解除限電。這場18年來最嚴重停電災情,讓民眾反思電力集中少數電廠的風險,也讓重啟核四的議題再度浮上檯面。
對此,蔡政府的備援方案,是在2018年3月21日重新啟用核二廠二號機,並重申沒有啟用核四的計畫。台電在立法院表示,核四將轉型為再生能源與火力的綜合電廠,並從同年6月起,陸續把核四廠1700多束的核燃料,分批運回美國原廠。
但民間對於缺電的恐懼,在2018年底的「以核養綠」公投展露無遺。超過500萬公民同意廢除《電業法》第95條第1項,即廢除「核電廠應於2025年以前全部停止運轉」之非核家園條文。
民進黨政府表示尊重公投通過的結果,不再設定2025期限,但公投效力並不影響核一到核三的除役時程——核一、核二申請延役的法定時間已過,核三也沒有延役計畫。因此雖然「非核家園條款」廢止,但核電不延役、不重啟的政策方向沒有改變。
「以核養綠」公投領銜人黃士修表示,政府的方案是換湯不換藥,罔顧全民公投結果,將發動公投二部曲——重啟核四。
2021:執照失效,公投拚回?
2021年開始,核四3度展延的建廠執照正式失效。3月28日,最後一批燃料棒外運美國,原廠設計團隊也已經解散,雖然核四距離完工不遠,但能否通過試運轉,雙方卻各執一詞。原能會、經濟部都以安全為由,強調重啟核四不可行,但黃士修則認為事在人為,只要重啟,技術條件都能克服。
有了首戰成功的經驗,核四公投快速跨過成案門檻,成為本次四項公投中,首個達標的提案,主文訂為:「您是否同意核四啟封商轉發電?」就是要與政府直球對決,將長久以來的爭議交付全民公決。
在公投前夕,公視《有話好說》邀請正、反雙方代表同台辯論,以交叉對話方式,釐清關鍵爭點。12 月 11 日晚間 21:00 – 22:00,核四辯論網路首播,請鎖定 有話好說 YouTube 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