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
-
同受西南氣流影響 香港天文台發「黑色暴雨警告」
|全球同樣是受到西南氣流影響,香港這兩天也豪雨不斷,香港天文台時隔6小時發出了兩次最高級別的「黑色暴雨警告」,這也是歷史上首次。目前香港傳出不少淹水災情,已經有多地雨量超過200毫米。
-
學者懷疑外星飛船11月接近地球 NASA:毫無根據
|全球這個(7)月初,智利的天文望遠鏡發現一顆從太陽系外高速飛向太陽的神秘天體,美國哈佛大學一位教授研究之後發表論文,認為這是一個疑似外星飛船的物體,估計可能在11月接近地球。但是他的看法並沒有在科學界獲得普遍認同,美國太空總署NASA更發出聲明,反駁這些論點毫無根據。
-
智利天文台最大相機釋首批影像 6月已觀測1千萬個銀河系
|全球歷經多年設計與完工,位於智利的薇拉魯賓天文台配備了全球最大的數位相機,這個月開始拍攝並陸續發表了太空觀測的成果。第一張公布的照片拍攝的是距離地球約5400萬光年的室女座星系團。科學家指出,目前已觀測的銀河系達1000萬個,看起來很驚人,但與未來10年預計要探索的200億個銀河系相比,剛開工的成績只占0.05%而已。
-
哈伯太空望遠鏡升空滿35年 多次紀錄珍貴影像
|哈伯太空望遠鏡升空超過35年,儘管近年來陸續有更新、帶著更先進科技的太空望遠鏡在太空和地面觀測浩瀚的宇宙,但哈伯望遠鏡在科學家與天文迷心中,早就確立了無可取代的地位。也因此,哈伯望遠鏡服役的年限,至少還要再延長到2030年或更久。
-
天琴座流星雨估22日達極大期 午夜前可找無光害處肉眼觀測
|生活每年4月中旬到月底出現的天琴座流星雨,北市天文館預估今(2025)年的活躍期將在明(22)日達到極大期,當天自晚間9時後流星數量將逐漸增多,且有機會欣賞到火流星的身影。北市天文館表示,此次流星雨可用肉眼觀賞,提醒民眾可趁著午夜前,找個視野開闊、遠離光害的地方觀星。
-
全球首顆「陳澄波小行星」 估今年6月最接近地球
|文教科技全球首顆以台灣現代美術先驅「陳澄波」命名的小行星,日前獲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正式通過命名,並公告永久編號為「661666」。提議命名者國立中央大學教授葉永烜表示,預估「陳澄波小行星」在今(2025)年6月中會最接近地球,但屆時民眾仍須透過望遠鏡並長時間曝光拍攝才能看到。
-
研究發現暗能量非恆常不變 愛因斯坦理論恐被動搖
|全球歐幾里德太空望遠鏡近來陸續將觀測數據傳回,歐美的太空機構與學術團隊也已發表相關研究。天文學家根據最新數據繪製出包含2600萬個銀河系的「宇宙地圖」。此外,研究人員在觀測時發現,推動宇宙膨脹的「暗能量」會隨時間減弱,這一發現幾乎顛覆了愛因斯坦的理論,震撼了天文學界。
-
興大和清大天文研究新突破 逾半數快速電波爆屬「重複型」
|文教科技快速電波爆是宇宙中最神秘的天文現象之一,中興大學和清華大學的研究團隊指出,超過半數的快速電波爆屬於重複型,這和一般學界認為快速電波爆大多是僅爆發一次的單發型大不相同。除了顛覆傳統理論,也為天文學界探究快速電波爆的起源提供新的方向。
-
智利大型綠電工程增35%光害 當地天文觀測計畫恐受影響
|全球南美洲智利的阿塔卡瑪沙漠區,因為具備良好天候與近乎零光害的條件,而成為絕佳的天文觀測地點,當地有好幾座配備高階望遠鏡的天文台。然而美國能源公司(AES)在智利的一項大型綠能投資計畫,卻可能破壞當地觀測環境。歐洲南方天文台(ESO)17日提出警告,綠能計畫預計讓當地的光害增加至少35%,影響天文研究計畫,要求智利當局納入環境評估的項目中。
-
2025首次「血月」西半球登場 台灣9/8才可見月全食
|全球罕見的月全食14日登場,西半球的夜空迎來2025年首次月全食。過程中月亮呈現銅紅色,形成罕見的「血月」現象,吸引全球天文迷爭相目睹。不過完整的月全食只有美洲跟東太平洋能看到,台灣不在可親眼見證的範圍內,下次在今(2025)年9月8日,台灣就全程可見月全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