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
-
18至40歲乳癌、血癌患者 9月起保存精卵可獲補助
|社福人權國人罹癌有年輕化趨勢,為協助癌友減輕進行「生育保存療程」的經濟負擔,衛福部宣布,自9月1日起開辦「醫療性生育保存補助試辦方案」,針對具我國籍、18歲到40歲乳癌或血液癌患者,提供取卵療程,或取精處置保存補助,預估首年會有600位癌友受惠。
-
部桃乳癌名醫遭公車撞死 欣欣客運致歉認駕駛未落實停等
|社會總統官邸附近發生死亡車禍,部立桃園醫院的外科部主任周佳正,北上開會途中走在斑馬線上,被一輛轉彎公車撞上,最後傷重不治,所屬的欣欣客運致歉,坦言駕駛沒落實停等動作,最重將予以解聘,台北市公運處則表示將開罰業者9萬元;部桃則發聲明哀悼,表示醫生的辭世對醫院是無可取代的損失。
-
三陰性乳癌僅能化療 國衛院聯手清大研發抗癌新藥
|生活癌症連續多年蟬聯台灣10大死因之首,現在台灣抗癌藥物研發有重大突破,國衛院和清華大學聯手開發驅動蛋白KIF2C標靶新藥,為經過治療卻易復發的三陰性乳癌患者,帶來一線曙光。
-
興大團隊研發三陰性乳癌新藥 抑制癌細胞生長轉移
|文教科技乳癌是台灣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中「三陰性乳癌」治療上更是棘手,化療藥物研發遇上瓶頸。國立中興大學研究團隊研發出一款複方新藥能有效抑制癌細胞生長轉移,最近登上國際醫學期刊,預計最快3到4年內投入臨床應用,提供治療新選擇。
-
健保擴大給付3癌免疫療法 6月上路估3400名癌友受惠
|社福人權為了提高癌症病人存活率及降低死亡率,健保署宣布再擴大免疫療法給付,可用於「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第一線」、「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第一線」及「早期三陰性乳癌」等,預估約有3400名癌友受惠,將以癌症暫時性專款支付,每年藥費約33億元,癌友一年藥費最多可節省247萬,預計今(2025)年6月上路。
-
衛福部公布最新癌症登記報告 肺癌連續兩年位居第1
|生活癌症時鐘再快轉,每4分2秒就有1人罹患癌症。根據衛福部公布最新「111年癌症登記報告」,肺癌蟬聯第1、大腸癌位居第2、乳癌位列第3。全癌症發生人數上升,國健署初步分析,當時適逢疫情期間,有民眾可能因此延遲篩檢出罹癌。
-
國人最新癌症統計報告出爐 平均每4分2秒一人罹癌、肺癌連兩年居首
|生活衛福部今(19)日公布最新癌症統計報告,2022年全國新罹癌人數為13萬293人,較前一年增加8531人,等於平均每4分2秒有一人罹癌。而在十大癌症排名中,前3名皆與前一年相同,其中肺癌為連續2年登上排行榜首位,2、3名則分別為大腸癌及乳癌。
-
男血癌及女乳癌凍精卵補助 國健署規劃最快明年上路
|社福人權國健署規劃醫療性生育保存補助,第一波將針對40歲以下男性血癌及女性乳癌患者提供凍精卵的補助,預估大約有6000人受惠,最快明(2025)年上路。不過台北市等7縣市政府今年就已經相繼宣布加碼,補助癌友醫療性凍卵,嘉義市更全國首創醫療性凍精補助。
-
台灣乳癌好發年齡高歐美10年 估與生活習慣有關
|生活衛福部統計資料顯示,台灣未滿50歲的乳癌年輕型患者人數佔所有乳癌患者的32%,是歐美國家的1.3倍。國家衛生研究院發布研究,顯示台灣乳癌常見「致癌基因突變」與西方國家患者相似,患者相對年輕化,推估是受到生活習慣等其他因子影響。研究結果顯示基因檢測可為約39.5%的晚期乳癌患者提供治療選擇,也有助標靶藥物開發。
-
國衛院研究「外泌體」應用新發現 可作為抑制癌轉移藥物標的
|生活國家衛生研究院及台大醫院合作,研究發現由細胞釋放出的「外泌體」,可作為抑制癌細胞轉移的藥物標的,對於未來許多疾病的偵測及治療將有相當大的助益,成果登上國際知名學術期刊《EMBO reports》。什麼是「外泌體」?可以如何偵測癌症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