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微粒
-
直擊業者就地破碎光電浮板 彭啓明:依《廢清法》開罰
|環境丹娜絲颱風在嘉義縣摧毀6座滯洪池光電案場,其中新庄跟荷包嶼案場是同一業者經營,日前才因為清運慢,二度遭罰共600萬元。昨(16)日環境部長彭啓明到新庄滯洪池視察,目擊到業者疑似想節省成本,用破碎機在現場打碎光電塑膠浮板,直接依違反《廢清法》再開罰。
-
-
奈國拉哥斯每日1.3萬噸垃圾 塑膠廢棄物占近2成
|環境非洲奈及利亞的最大城市拉哥斯擁有2000萬人口,由於垃圾管理政策不完善,每天產生大量垃圾,其中塑膠廢棄物就占去近五分之一,可說是全球塑膠垃圾問題最嚴重的城市之一。7月上路的禁止一次性塑膠產品的政策實行成效不佳,環保團體與民間垃圾處理公司便協力進行塑膠垃圾的分類與回收。他們呼籲政府除了提高民眾的環境意識,更應該促成塑膠廠商生產更容易回收處理的產品。
-
《全球塑膠公約》新一輪談判 產油國反對從上游端減量成難題
|全球塑膠污染是全球嚴重的環境問題之一,聯合國從今(5)日起在瑞士日內瓦舉行《全球塑膠公約》新一輪談判,希望制定出一部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公約,達成全球塑膠減量,不過最大的挑戰還是在產油國家反對從上游端來減量。
-
研究:全球塑膠污染量已達80億噸 回收比例不到10%
|全球一項最新研究報告指出,全球塑膠產量自1950年以來已成長200倍,而目前全球塑膠污染量已高達80億噸,但真正被回收的塑膠量卻不到10%。報告中也提到,塑膠可能會對嬰幼兒造成嚴重影響,並增加流產、早產、死胎和出生缺陷風險。
-
無所不在的塑膠微粒,正影響人們的健康與環境!【獨立特派員】
|生活從飲用的礦泉水水瓶到外帶的咖啡杯與餐盒,從日常佩戴的口罩到呼吸的空氣,塑膠微粒早已滲入人類生活的每個角落。這些肉眼看不見的塑膠微粒,已被證實存在於自然環境、生物體、人體器官,甚至大腦中。隨著國際社會將於八月展開塑膠公約談判,面對塑膠微粒帶來的健康與環境挑戰,全球正處在行動與改變的臨界點。
-
全球年產4.6億噸塑膠 研究:塑膠微粒會在器官堆積
|文教科技科學家已經證實塑膠微粒可以進入並堆積在人體的腦部和器官,塑膠微粒正在上演一場隱形的入侵。全球每年生產大約4.6億噸塑膠,其中有不少是一次性產品,讓人類和大自然正在承受苦果。面對微塑膠這個新興汙染物,仍然有許多待解的疑問。
-
研究:玻璃瓶飲料塑膠微粒更多 濃度比塑膠瓶高50倍
|生活法國食品安全機構研究發現,玻璃瓶裝飲料中含有的塑膠微粒,濃度比塑膠瓶裝飲料高出50倍,原因是玻璃瓶上的金屬瓶蓋在製造時會相互碰撞,瓶蓋內部塑膠薄膜會因此產生碎片,並在裝瓶後掉落到飲料內。研究人員指出,這些瓶蓋可以在生產完成後,透過清洗並吹乾的方式去除表面的塑膠微粒。
-
沿岸堆廢棄物、塑膠微粒濃度高 巴西聖保羅州河流生態遭破壞
|全球塑膠製品難以自然分解,只會逐漸破碎變成微粒,從環境深入我們的食物鍊跟水源,平均每人每個禮拜會攝入1張信用卡大小的塑膠。1項新的研究顯示,巴西的多斯波格雷斯河是世界上微塑膠污染最集中的河流之一,已經嚴重破壞河中生態。不過環保團體說,重建紅樹林是攔截塑膠微粒,淨化重生的重要關鍵。
-
生物可分解塑膠更安全? 研究:會產生與一般塑膠類似健康問題
|環境通常由玉米澱粉、糖等植物材料製成的生物可分解塑膠,由於分解速度比石油製塑膠更快,因此普遍被認為是更安全、環保的選擇。不過近期美國化學學會《農業與食品化學雜誌》刊登的一項研究指出,生物可分解塑膠產生的塑膠微粒,可能同樣會產生與石油製塑膠類似的健康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