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全球塑膠污染量已達80億噸 回收比例不到10%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一項最新研究報告指出,全球塑膠產量自1950年以來已成長200倍,而目前全球塑膠污染量已高達80億噸,但真正被回收的塑膠量卻不到10%。報告中也提到,塑膠可能會對嬰幼兒造成嚴重影響,並增加流產、早產、死胎和出生缺陷風險。
近期一項刊登在《刺胳針》期刊的最新報告指出,塑膠對人類與地球帶來的威脅日益加劇,全球每年因塑膠造成的疾病、死亡等健康損失已達1.5兆美元(約45兆元新台幣)。此外,全球塑膠產量自1950年以來已成長200倍,其中成長最快的是飲料瓶、餐具等一次性塑膠用品,預計至2060年時,全球塑膠產量可達每年10億噸。
報告指,目前全球塑膠污染量已高達80億噸,從聖母峰到馬里亞納海溝都可發現塑膠污染,但真正被回收的塑膠卻不到10%。
研究團隊示警,從開挖化石燃料以生產塑膠、到塑膠製品的使用及丟棄,都會對人類與環境造成負面影響,例如導致空氣污染、有毒物質暴露、微塑膠進入人體等,塑膠污染也會促進帶有疾病的蚊子繁殖。
報告的共同作者、美國波士頓學院流行病學家蘭德利根(Philip Landrigan)表示,受塑膠污染影響最嚴重的是弱勢族群,尤其是嬰幼兒,像是接觸塑膠會增加流產、早產、死胎、出生缺陷、肺部發育不全等問題,也會增加兒童癌症以及成年後生育風險。
報告也提到,塑膠垃圾常會被分解成塑膠碎片、塑膠微粒,並經由喝水、進食與呼吸等途徑進入人體,並殘留在血液、大腦、母乳、胎盤、精液與骨髓中。雖然目前微塑膠對人類健康的影響還不明,但專家推測可能與中風、心臟病有關。
此外,若塑膠進入海洋環境,也可能被野生動物誤食。世界自然基金會全球塑料政策領導人薩丹( Zaynab Sadan)表示,動物在把塑膠誤以為食物吃下肚後,可能因此損害內臟器官,甚至消化困難導致死亡;海洋生物也可能被從污水系統進入海洋的廢棄漁具或塑膠包裝纏困。
蔡思培/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