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拉圭發現龐大珊瑚礁群 學界期待新物種
海底世界向來絢麗奇幻,但看見五顏六色的珊瑚,探勘團隊更是動容,因為在淺水珊瑚大規模白化的現在,深水珊瑚在烏拉圭附近的大陸邊緣保有一方領地。
烏拉圭大學首席科學家卡倫薩說,「全球的珊瑚都在受苦,尤其是淺水區的,遭受環境壓力而出現白化現象。」
37位跨國科學家組成施密特海洋研究所主導的探勘團隊,沿著大陸棚,歷經20多次深潛,從水深200公尺到1.2公里的海域中,發現了眾多珊瑚礁群,最高達40公尺,最大的在水深300公尺處,而且生機勃勃。
烏拉圭大學首席科學家卡倫薩指出,「共生的蟲黃藻在淺水珊瑚受壓時被排出,會導致珊瑚白化,但深水區的珊瑚並沒有和藻類的這種共生關係,所以牠們不會發生白化,因為生活在更深的水域。」
科學家表示,海水升溫等壓力下,會讓淺水珊瑚排出共生的蟲黃藻而褪色生病,但深水珊瑚不以這種藻類為食物,不但活得好好的,大陸棚邊緣溫度梯度大,還有助於物種多樣化。
烏拉圭大學首席科學家卡倫薩說,「約4千呎(1200公尺)深的地方,海水通常是零度,大陸棚邊緣200公尺深處,水溫有14度,所以擁有非常大的海溫梯度,根據深度和緯度的不同,會有非常不同的物種分布。」
海水溫度跨度大,意味著可能蘊藏著更豐富的生態系統,不過是不是有新物種,科學家強調需要時間釐清。
烏拉圭大學首席科學家卡倫薩表示,「你以為出現了新物種,但我們不會馬上說,要仔細檢查動物的解剖構造,與其他樣本的基因比較後,這同種?不同種?啊這是新品種。論證說明,需要好幾年。」
證實新物種的存在,有時需要數年甚至10年之功,探勘團隊除了採集樣本,了解深海珊瑚礁生態外,還要釐清影響生態的人為因素,尤其是塑膠微粒的危害。探勘團隊在研究之餘,還不忘與烏拉圭學校合作,讓學童上網跟隨科學家腳步,深入海洋、守護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