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室氣體
-
全球頻見強降雨致災 異常高溫也現高緯地區
|全球台灣南部前陣子連日的豪大雨造成相當嚴重的災情,而在全球各地也都有類似狀況,大氣科學專家指出,溫暖潮濕的氣流聚集,容易讓雨量集中在短時間在特定地區降下,如果再加上地形效應,會讓山區頻頻遭到豪雨侵襲,而不可避免造成水患與土石流災情。
-
台灣冷能新發展,打造在地節能低碳空調系統【獨立特派員】
|生活今年夏天,台灣各地陸續出現破紀錄的高溫,七月上旬氣象署即多次發布高溫警報,隨著極端氣候常態化,民眾對空調的依賴日益加深,加上醫療院所等場域須配置全天候運轉的空調設備,製冷系統能否穩定運作、是否具備兼顧節能與環保的技術,是這波冷能革命的關鍵。
-
擬取消排放溫室氣體限制 美環保署稱排放無害人體
|全球美國總統川普在二度宣布退出巴黎氣候協定後,對於環境政策又有重大變動。美國環保署宣布,更以排放溫室氣體對人體沒有任何危害等理由,將取消車輛、發電廠和其他行業的所有排放限制。環保人士批評,川普政府完全否認了氣候變遷影響,而這些災害正在美國和全世界發生中。
-
國際法院公布劃時代法律意見 各國有義務避免全球暖化
|全球聯合國國際法院(ICJ)23日公布劃時代的法律意見,指名各國為因應氣候變遷,應盡哪些行動義務;包括各國應保護氣候,免於溫室氣體排放的傷害,以及傷害氣候系統將面臨的法律後果。這份法律意見雖然沒有約束力,但被認為可左右未來全球氣候行動的方向。
-
科學家分析南極冰層 揭百萬年前氣候之謎
|全球南極終年氣溫極低,下雪也不太會融化,因此雪不斷被擠壓成厚實冰層,保留每個時期的大氣線索。為了破解150萬年前的氣候之謎,揭開二氧化碳濃度與冰河節奏變化的關聯,英國等歐洲10國科學家合作,透過分析2.8公里深的南極冰層,回溯地球早期記憶。
-
每年可在深海儲存6500萬噸碳 南冰洋浮游生物成減緩暖化要角
|環境海洋具有吸收二氧化碳、減緩全球暖化的重要功能,其中南冰洋吸收二氧化碳的量就佔了全球海洋的40%。最新研究發現,生活在南冰洋的橈足類浮游生物,會在深海中燃燒體內儲存脂肪以度過冬天,每年可藉此將6500萬噸碳運送到至少500公尺深的海中儲存,是南冰洋中最主要的二氧化碳吸收者。
-
環境部辦減碳公聽會 環團盼政府推分散式電力
|生活台灣2030年的減碳目標是要比2005年減量28%,因此環境部今(10)日召開公聽會,針對六大部門的減碳方案聽取各界意見,像是美國穀物協會就建議政府推廣酒精汽油,環團則希望政府能推動分散式電力。
-
美研究:冰河消融恐導致火山更頻繁噴發 形成全球暖化循環機制
|環境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最新研究指出,氣候變遷正加速冰河消融,而冰河消融可能導致全球數百座休眠的冰下火山更頻繁、更爆炸性地噴發。研究人員指出,這種現象已在冰島、南極洲等地陸續發生。當火山噴發更為頻繁後,長期下來累積的溫室氣體又會造成全球暖化,最終形成有如惡性循環的「正向回饋」機制。
-
川普將簽署《大而美法案》 有哪些內容?對台灣有何影響?
|全球美國國會3日通過總統川普推動的《大而美法案》,將在國慶日送交川普簽署成法。《大而美法案》涵蓋大規模減稅和支出政策調整,且鼓勵企業提高生產力,法案主要有哪些項目?美國人是否支持?對台灣又會有何影響?
-
日本最後H2A火箭成功升空 宣告將進入H3火箭時代
|全球日本在今(29)日台灣時間凌晨0時33分,在鹿兒島的種子島宇宙中心,以H2A載運火箭搭載氣候偵測衛星息吹號GW,成功升空,並且將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受到成本昂貴影響,這也是最後一個「H2A火箭」升空,未來日本相關太空任務,將全面轉向運用新一代「H3」火箭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