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全球頻見強降雨致災 異常高溫也現高緯地區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台灣南部前陣子連日的豪大雨造成相當嚴重的災情,而在全球各地也都有類似狀況,大氣科學專家指出,溫暖潮濕的氣流聚集,容易讓雨量集中在短時間在特定地區降下,如果再加上地形效應,會讓山區頻頻遭到豪雨侵襲,而不可避免造成水患與土石流災情。

這是印度西部大城孟買附近,一處貧民區在8月初因為山上豪雨,導致洪水向下沖刷,帶來嚴重土石流災情的驚悚畫面。事實上,從台灣南部各縣市,到印度北部喜馬拉雅山區,分別傳出短時間內大量降雨造成的水患與土石流。

香港城市大學大氣科學教授陳仲良說明,「當大量空氣快速上升,空中的水氣就會密集起來而下大雨。而在相對短時間內大量降雨,就像是爆炸一樣,所以我們稱它為暴雨。」

根據我國中央氣象局的定義,如果24小時以內累計降雨量達到200毫米以上,就符合暴雨或是豪雨的標準,達到350毫米就稱為大豪雨,如果有500毫米或以上,就是所謂的超大豪雨。而這樣的劇烈天候現象,在山區更容易發生,也更容易形成嚴重災情。

香港城市大學大氣科學教授陳仲良指出,「當(潮濕的)空氣撞到山,就會被推向上。所以熱氣和地形效應加在一起,而土地也就是山本身,迫使空氣向上竄升。當兩種因素加總起來,將導致雷暴發展更快速也更強勁。」

除了頻頻發生的豪大雨,異常高溫也令人難以置信。像是日本北海道這類高緯度地區,就多次出現超過攝氏40度的高溫,而持續的時間也更久。專家指出,除了溫室氣體排放等問題,隨處可見的水泥叢林也加重熱浪的傷害效果。

英國艾希特大學物理與天文學講師海伍德表示,「如果你是在城市裡,有熱島效應,基本上就是路面與水泥建築吸收大量熱能而升溫,但夜裡又不能釋放所有熱能而降溫。」

專家也提醒說,許多容易因為氣候變遷而受災的,往往都是低度開發的貧窮國家和地區,人口過度集中,防災設施缺乏,也都極度缺乏健全的醫療體系,亟待外界更多的關注。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