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
-
台灣本土腦庫成立,解碼失智等神經疾病之謎【獨立特派員】
|生活台灣即將在今年底邁入超高齡社會,神經退化疾病成為不可忽視的健康挑戰。台灣65歲以上每13人就有1位失智,80歲以上更是每5人有1人失智。面對漸凍症、阿茲海默症等無藥可醫的絕症,患者與家屬承受著巨大的身心煎熬。為了突破醫學困境,台灣在2023年於台大醫學院成立第一個腦庫,為神經科學研究點亮一線曙光。
-
兒少自殺死亡率不斷攀升,如何接住懸崖邊的孩子?【獨立特派員】
|社福人權近幾年兒童、青少年自殺死亡率不斷攀升。衛福部曾針對國高中生做調查,發現有一成左右國高中生曾經嘗試自殺。校園霸凌、課業壓力與人際關係,這些都是孩子經常會碰到的難題,尤其現今網路世代與社群媒體的過度使用,孩子面臨的問題更加複雜,容易感到挫折與無助。
-
銀髮族長期睡眠障礙 記憶力衰退、提高失智風險
|生活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長輩的健康照護成為刻不容緩的課題,研究發現,睡不好會讓大腦排毒卡關,不但記憶力下降,甚至提高失智風險,因為腦淋巴系統就像中樞神經的清道夫,這套系統最活躍的時候,就是深度睡眠階段。
-
40赫茲頻率聲光刺激延緩失智? 醫師學者持保留態度
|社福人權全球阿茲海默症患者人數不斷攀升,市面上也出現許多號稱可以改善症狀的產品,其中備受關注的是,40赫茲頻率的光照和聲音刺激,是否有延緩大腦退化效果?學者分析,部分動物實驗與初期人體研究,認為對患者的精神症狀可能有助益,但對於腦部的改善還有待驗證;也有醫師認為,臨床實驗不多,還須持保留態度。
-
AI進入育兒場域 專家指過早接觸將影響腦發展
|全球人工智慧已經深入我們的生活,成為隨身好幫手,許多家長還用它來幫忙育兒,讓現在的兒童很早就習慣於AI的便利,但也面臨過度使用的風險。因為少了自己解決問題的思考推理,以及總結整合的訓練,可能不利於大腦發展,而且要能判斷真假,聰明使用,其實也需師長正確引導。
-
手機改變人類大腦接收訊息模式 研究:平均專注時間降至47秒
|全球現代人的生活大小事都少不了手機,社群媒體上的貼文和短影音改變大腦接收訊息的方式,也剝奪了我們的專注力。美國1項長達20多年的研究顯示,1個人專注在同1個螢幕畫面的平均時間,從2004年的2分半鐘,縮短到剩下47秒;其他研究更發現,人的平均專注時間甚至比小金魚還要短。專家表示,有意識地暫時離開手機,將有助於找回專注力。
-
韓研究:過勞會改變大腦結構 特定區域體積可增19%
|全球南韓近期一項研究分析過勞和未過勞醫護人員的大腦狀態,結果顯示,過勞工作者的大腦會出現明顯結構改變,包含認知、注意力、記憶力及情緒等相關區域的體積都出現增加現象,特定區域增加幅度可達19%,為過勞影響人類生心理健康提供生物學基礎。
-
日本擬導入倉儲機器人 以「物理AI」訓練應對環境能力
|全球為了因應2040年全國勞力短缺1100萬人,日本民間企業針對倉儲、物流業積極開發替代人力的機器人。現在已經有美國人型機器人公司,研發出利用「物理AI」技術,能自動辨識環境、搬運貨物的機器人,讓日本部份企業考慮引進相關技術運用,解決人力問題。
-
研究:馬拉松消耗大腦髓鞘脂肪 無損認知反有助提升大腦代謝
|文教科技近期《自然代謝》(Nature Metabolism)期刊上發表的研究指出,人體在進行如馬拉松等大量消耗能量的運動時,大腦就會開始利用腦中神經的「髓鞘」來產生能量。髓鞘是包裹在神經細胞軸突上的一種結構,其中7成由脂肪構成,可幫助神經訊號傳導。研究者指出,研究發現,大腦消耗髓鞘來製造能量並不會損害認知能力,反而有助於提升腦部代謝。
-
研究發現鸚鵡學舌祕密 有望發展為人類語言障礙解方
|文教科技美國科學家發現,會模仿人類說話的鸚鵡其實腦部運作的部位與模式跟人類非常相似,這個有趣的發現將有助於研究人員以鳥類為基礎,進一步為人類因為疾病導致語言障礙找出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