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鐵轉型公司一年半,改革與挑戰一次看!【獨立特派員】
收入提升有限調價制度遭質疑
今年6月,台鐵實施票價合理化方案,平均調幅約26.8%,陽明交通大學運輸與物流管理系教授邱裕鈞分析,此次調漲可為台鐵帶來約40億元票箱收入,約佔原收入的四分之一。不過台鐵實際採用的票價調整方案,僅設定0.36%的報酬率,遠低於立法院鐵路運價率公式的合理報酬率3至5%。然而邱裕鈞也坦言,若要達到合理報酬率,票價漲幅會使民眾難以接受。對此,他建議,應參考新加坡模式建立常態化調整機制,以定期少量的方式調漲,減少社會反彈與主管機關壓力。

前交通部長賀陳旦批評政府政府給的彈性不足,僅是讓台鐵「存一口氣」,既未設定明確的經營目標,也未真正賦予台鐵轉虧為盈的條件。逢甲大學智慧運輸與物流創新中心副主任鍾慧諭認為,票價調漲雖是重要里程碑,但在報酬率限縮的情況下,則更需從包含讓支線與主線的軌道獨立等方式,從運能和運量著手調整。
新車上線與多元經營,效益仍待觀察
為了提升運能,台鐵引進多款新車,包括來自歐洲的R200柴油電車頭、日本的E500電力機車,以及採購最多的EMU3000型自強號。但賀陳旦質疑,新車採購投入鉅資,卻缺乏後續整體運輸規劃與市場定位。消基會董事暨交通委員會召集人李克聰則點出資源配置問題,認為基礎建設經費比例偏低,大部分預算用於購車,導致軌道設施故障頻傳,影響準點率。

在多元經營策略方面,台鐵於南港推出媲美機場貴賓室的禮賓候車室、多樣化的鐵道便當及文創商品等副業,今年苗栗火車頭園區也正式營運,試圖打造特色景點。逢甲大學智慧運輸與物流創新中心副主任鍾慧諭認為,台鐵最大的潛力在於車站邊的土地開發,建議加速規劃招商與空間利用,以創造運量與收益雙贏。
台鐵事故率下降基層安全問題浮上檯面
安全改革是台鐵公司化的核心目標之一,根據台鐵統計,2025年1至4月整體事故較去年同期減少12.89%,其中重大事故減少1件、一般事故減少4件、行車異常減少36件,呈現改善趨勢。然而,李克聰提醒,小事故與異常事件仍頻繁發生,若不及時處理,恐將造成更大的事故。
另一方面,第一線員工的安全並未受到保障,甚至面臨人身安全的威脅。今年上半年即發生4起暴力事件,包含列車長遭掌摑、持刀威脅等。對此,台鐵推動「護車專案」,加強警力巡邏並配發辣椒水及密錄器,但台鐵工會秘書長朱智宇批評,密錄器使用規定過於僵化,未顧及員工隱私與現場需求,導致保護員工的措施反而可能使員工被懲處。

曾多次參與工會陳情的列車長劉仲書說明,針對第一線員工的教育訓練不足,僅提及有危險時應盡量退避;台鐵工會理事長曹嘉君也指出,教育訓練常用公文傳簽的方式辦理,對於該如何應對衝突、安撫旅客的課程不足。

低薪引發出走潮轉型路亟須輔導
台鐵公司化後兩度公開招募新人,共計錄取852人,然而已有116人離職,如調車等高風險技術職的離職率更高,約3、4年就會離職。工會指出,安全議題、福利制度、薪資待遇是人才流失的主因。朱智宇說明,目前車長備勤津貼僅88元,夜間津貼120元,危險津貼40元,低廉的費用在工會的用語中,被稱為「羞辱式的給予」。
此外,李克聰指出,在台鐵公司化的過程中,雖有監督力量,但輔導力量不足,他認為政府應負起輔導責任,協助台鐵能更安全、更有效率地營運。台灣鐵道暨國土規劃學會秘書長黃柏森則建議,應引入企業管理與鐵路營運的專業人才,逐步調整組織文化。而台鐵第二任董事長鄭光遠於今年六月上任,其曾任高鐵公司董事長,以及未有任何台鐵體系背景的經歷,讓民眾對台鐵改革寄與厚望。
共識凝聚,台鐵轉型需全民參與
台鐵營運與安全改革雖初現成效,但鍾慧諭強調,台鐵局轉公司不可能一夕改變,需要社會和政府更大的包容與支援。而台鐵公司一年半的轉型路程顯示,台鐵作為台灣最龐大的公共運輸系統,除了連結各地鄉鎮,更需要連結人們對台鐵運安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