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補教業,也就是校外培訓機構,近年來被社會指責用煽動性的廣告詞,利用家長對孩子前途的焦慮賺取暴利,其中一句話特別引起熱議。「你來,我們培養你的孩子;你不來,我們培養你孩子的競爭對手。」有網友指責,這句話故意把同學與同學之間離間成敵人、競爭對手關係,造成人與人之間對立、冷漠。
不過補教老師阿利認為,這種宣傳手法,事實上台灣的補習班也有同樣的情況,只是相較於台灣,中國競爭壓力大,家中又大多只有一個小孩,讓這類宣傳特別容易切中家長的要害。「如果今天你生三個,有的投資失敗就算了,可是你們現在全部只有一個(小孩),如果投資失敗,你們家可能就毀在這一代了。」
中國父母為了「拚娃」,將教育培訓當成軍備式競賽,赤裸裸地在全中國上演,雖然中國政府今年以來不斷打壓培訓機構,認為其惡化了教育風氣,然而,將培訓機構餵養成巨獸的不是別人,正是中國家庭普遍的焦慮,以及嚴重的「教育內卷」現象。
什麼是教育內卷?
「內卷」這個詞近年來在中國常常聽見,翻譯自英文「involution」,原本是一個社會學的專有名詞,不過延伸使用在教育,指的是學生們投入過多時間精力在學業上。對個人而言,拚到了一個極限後,學習效率和成果反而如邊際效益般遞減;對群體而言,在優質教育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學生們陷入惡性競爭,只剩下無止盡的內耗。
這種現象可說是對學生的集體綁架。當許多人都這麼做的時候,少數人也被迫跟著做,否則很難生存下去。不過,如此極端的發展,最關鍵的原因,是在階級不平等的社會裡,漂亮的學歷所能享有的機會、待遇和福利,與中產階級是完全不同的等級,為了翻身,許多家長砸大錢在教育上,希望孩子去擠一擠頂大的窄門。
補教老師阿利表示,「靠教育翻身是很快的,只要一個世代就可以翻身了。現在很多家長的心態是,小孩只有一個,不想讓他輸在起跑點上面,他們就把所有的資源重壓在這個小孩身上。」阿利指出,2015年中國政府鬆綁戶籍制度,是加速教育內卷現象關鍵的一年。
戶籍二元制鬆綁 農工子弟翻身不再是夢
中國自1958 年以來實施嚴格的戶籍二元制,區別為 「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兩大類:農業戶口生活於農村,自行生產糧食,非農業戶口則多居住於城鎮,由國家配給糧食。這種做法造成了城市和農村在經濟發展和收入分配上的嚴重不平等,兩者無論是在勞動、教育、社福,所能享受到的資源可說是天差地遠。
而且,戶籍身分是「世襲制」。農業戶口的人想要要取得非農業戶口幾乎不可能,即使在改革開放後,大批農民進城工作,仍然無法享受到當地的福利。
2015年,中國宣布鬆綁戶籍政策,有越來越多省分開放讓居住在城市的農工,落戶到城市裡。這項改革為農工提供了翻轉人生的入場券,各地開始湧現移民潮,其中,還包含了為高考超前部署的「高考移民」。
戶籍學區兩地跑 高考移民的翻身策略
中國的高考即大學入學考試,雖然所有省分都會於夏季時舉辦高考,但是同一所大學的錄取分數並不是全國統一,而是由校方訂出各省的錄取名額,再依照該省學生的考試成績,劃出「分數線」,總分高過分數線的考生,才有資格進入該所大學就讀。
舉例來說,某一年北京大學在北京市有300個招生名額,那麼市內所有填選北京大學為志願的考生,依照分數排名後,第300名學生的成績即為最低錄取分數,也就是該年北大在北京的分數線。因此中國的考生們都清楚一個現實:高考分數幾分並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在省内的排名。
由於學生必須回到自己的戶籍地應考,在幾個人口大省,例如河南、河北、山東、四川等,考生規模都達到或接近一百萬人。然而,各省的錄取名額並不是按人口比例決定的,因此這些省分競爭就會非常激烈,導致分數線很高、錄取率很低;反觀在北京、上海、天津、青海等地,考生沒那麼多,分數線低,錄取率就會比較高。
也因此,在分數線低的城市應考的考生,比較容易考上中國的頂尖大學,例如清華、北大、上海交通、復旦等等。有些家長便看準這點,想盡辦法將戶口遷到錄取分數線低的省份,再將孩子送到一、二線城市中學習資源較多的學區內就學,高考時又能到錄取率高的地方應考,如此就可以距離夢想中的「頂大」更進一步,這就是「高考移民」的如意算盤。
高考移民加劇不平等、影響當地考生權益
然而,這樣大費周章移民的行為,並不是所有考生和家庭都負擔得起的。有錢有勢的家庭比較容易達成,權貴子女可以「用腳選擇」,卻變相剝奪真正弱勢的清寒子女向上流動的機會。有中國網友感嘆,「買不了學區房,上不了重點,接觸不到優質教育資源,你的孩子還在努力學課本知識時,別人已經提前複習了。」、「我一直和我女兒說,讀書是對每個人最公平的開始,其實我早就知道不是這樣的。」
對此,中國政府也開始抵制高考移民的行為。天津市今年祭出新規定,自明年起參加高考的考生,必須同時具備天津市的戶籍和學籍,也就是說,想要在天津參加高考,必須從高一開始就在天津就讀,不可空掛戶籍,這也代表學生得天津參加考「中考」(國中升高中考試),和市內的學生接受一樣的教育,完全阻斷高考移民的合法性。
打壓培訓機構和高考移民 學生就能快樂躺平嗎?
中國政府大刀整治校外培訓亂象,展現教育「回歸正軌」的決心,然而,家長們依舊焦慮,提升孩子成績的需求並未消失,有需求才會有供給,有中國網友批評,真正的有錢人都是選擇一對一家教。整頓培訓機構,剝奪的是中產階級子女的受教權。
雪上加霜的是,今年中國還傳出將對國中生高中的「中考」進行大改革,未來中考要實行「五五分流」,也就是只有一半的考生能上高中,另一半則要讀技職學校,以解決社會上缺少大量的基層員工,以及勞動品質低落的問題。
不過傳言是真是假,中國教育部僅發布了一篇《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做好2021年中等職業學校招生工作的通知》,雖然沒有正面回應傳言,卻提到「保持高中階段教育職普比大體相當」、「要提高中等職業教育招生比例」等相呼應的內容。
消息傳開,引起大眾嘩然。由於基層勞工的社經地位低落,大部分的家長都不希望孩子被分到技校,若中考分流真的實行,對學生來說如同「中考定終身」,也會讓家長不得不在孩子更小的時候,就開始要求加倍用功,進而加劇教育內卷,與雙減政策背道而馳。
校外培訓需求難斷 培訓機構邁向轉型之路
根據中國政府發布的《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工作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能看出「雙減政策」理想上是希望培訓機構能為成為學校可用的資源,兩者合作導入創新教學法和管理方法,補足過去學校教育缺少的部分,但是對業者來說,無利可圖的生意,恐怕乏人問津。
不少人認為校外培訓不但不會因此消失,還會轉為地下化,讓品質和價格更難掌握。阿利則認為,除非取消考試,不然培訓機構是不會消失的,只會想辦法鑽法規漏洞、以其他形式繼續存在。「政府要它變成非營利,變成服務機構,它可以換個方式收錢,像之前台灣的內科、竹科,有公司會辦家長日,就是跟補習班合作開課程,家長不用出錢,但開課的老師還是會拿到錢。」
目前中國補教龍頭集團新東方,已經開始開拓其他營業項目,例如學生的託管服務,增加藝術或體育類等非學科課程等。阿利也說,培訓機構正在絞盡腦汁思考解套方式,「目前看起來,從台灣這邊開線上課程,可能是一個解法,他們出師資、錄課程,但是從台灣這邊銷售,已經有補習班開始跟台灣談了,當然重點是,不能曝光太高。」
教育改革是否奏效?培訓機構下一步如何走?台灣補教界也高度關注。而緊接在教育之後,而中國政府為了實現其「共同富裕」理想的社會,持續對科技公司、教育、房地產和遊戲產業出重拳, 究竟下一個整肅的對象是誰?跨國企業都繃緊神經,設法在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中殺出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