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癌症
-
9成胃癌患者曾驗出幽門桿菌 醫:家庭共餐可能相互傳染
|生活許多人對於胃痛、消化不良都不以為意,不過醫師提醒,有可能是感染了「幽門螺旋桿菌」,若不治療恐怕釀成胃癌。國健署統計發現,9成胃癌患者都曾驗出幽門螺旋桿菌,而且這種細菌是透過糞口傳播,家庭共餐也可能會相互傳染,建議同住家人應一併篩檢治療。
-
台大醫研發全球首套AI系統 2分鐘揪胰臟癌病灶
|文教科技胰臟癌有「癌王」之稱,因為初期無明顯症狀且發展快速,致死率極高。為了突破診斷瓶頸,台大醫院醫療團隊開發出全球首套人工智慧胰臟癌輔助診斷系統,利用AI可以找出過去約4成被忽略的早期病灶,還可偵測出小於2公分的可疑腫瘤,讓患者及早治療,5年存活率可從原本10%提升到80%。目前這項最新技術屬於自費項目,健保不給付。
-
攝護腺癌好發於60歲以上男性 醫建議逾50歲者每2年篩檢
|生活攝護腺癌又稱為前列腺癌,好發於60歲以上男性,也是2023年國人十大癌症死因排名第5位癌症。醫師表示,風險因子除了年齡、家族病史等,抽菸也會提高發生率。由於年紀越大風險越高,醫師建議50歲以上男性,每2年做一次攝護腺癌PSA篩檢,早期發現治療,5年存活率高達九成五。
-
國衛院肺腺癌研究新發現 關鍵蛋白DUSP22阻腫瘤發展
|生活肺癌是國人十大癌症排名的首位,最常見的亞型是肺腺癌與多種基因異常有密切關係,過去臨床治療未得預期效果。國家衛生研究院發現,針對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突變的肺腺癌類型有一種DUSP22的蛋白,如果它大量表現,癌細胞生長會顯著受到抑制,進一步阻止腫瘤發展,為未來精準標靶治療提供嶄新方向。
-
未吸菸罹肺癌躍居全球第5大癌症死因 世衛研究推測與空污加劇有關
|文教科技根據世衛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數據,從未吸菸卻罹患肺癌者已成為全球第5大癌症死因。一項最新研究分析,2022年全球新增248萬例肺癌,其中約20萬例與空氣污染相關,且病例數主要集中於東亞,尤其是中國。此外,肺癌患者的性別差距也被發現正在縮小,研究推測與吸菸率下降、空氣污染增加有關。
-
衛福部公布最新癌症登記報告 肺癌連續兩年位居第1
|生活癌症時鐘再快轉,每4分2秒就有1人罹患癌症。根據衛福部公布最新「111年癌症登記報告」,肺癌蟬聯第1、大腸癌位居第2、乳癌位列第3。全癌症發生人數上升,國健署初步分析,當時適逢疫情期間,有民眾可能因此延遲篩檢出罹癌。
-
國人最新癌症統計報告出爐 平均每4分2秒一人罹癌、肺癌連兩年居首
|生活衛福部今(19)日公布最新癌症統計報告,2022年全國新罹癌人數為13萬293人,較前一年增加8531人,等於平均每4分2秒有一人罹癌。而在十大癌症排名中,前3名皆與前一年相同,其中肺癌為連續2年登上排行榜首位,2、3名則分別為大腸癌及乳癌。
-
醫病團體籲健保納Exon 20標靶藥 照顧肺癌罕見基因變異患者
|社福人權肺癌是國人十大癌症之首,其中又以肺腺癌發生率最高,最常見的就是EGFR基因突變所導致,醫界及病友團體10日上午召開記者會,呼籲健保署能開放給付EGFR變異家族中,罕見基因變異「Exon 20」的對應標靶藥物,避免「同病不同命」的感概。
-
陽明交大與榮總肺腺癌研究 新突破有助克服抗藥性
|生活肺癌是台灣10大癌症死因之首,肺腺癌是最常見的樣態。陽明交大、台北榮總團隊發現,腫瘤微環境中的NKX2-1,引發腫瘤細胞免疫細胞叛變,NKX2-1表現量的降低,和腫瘤惡化與不良預後有密切相關,研究的新突破有助克服抗藥性。
-
台大醫首創胃腸癌二合一篩檢 證實有效降低死亡率
|文教科技胃癌與大腸癌皆為國人10大癌症死因,台大醫院今(16)日發表全球首創、胃癌與大腸癌二合一整合篩檢模式,不僅提高篩檢效率,也降低醫療人力及醫療成本,且過去12年在彰化進行大規模社區篩檢計畫,證實可有效降低胃癌發生率、及大腸癌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