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給付
-
19癌症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納健保給付 NGS如何用於精準治療?
|生活癌症長年位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健保署5月起將19種癌症的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NGS)納入健保給付,預估每年約有2萬名癌友受惠。NGS是什麼?如何用於癌症治療?健保又將如何給付?
-
近6年48項癌症新藥納健保給付 病友團體調查67%藥品被限縮
|生活為了減輕癌友負擔,近6年共有48項癌症新藥納入健保給付,不過病友團體調查發現,其中6成7藥品限縮給付,例如血癌16項全部被設限;十大癌症首位的肺癌也有半數被限縮。由於本週三(25日)將進行健保總額協商,醫界和病友團體呼籲健保會委員們,擴編新醫療科技及新藥預算,讓治療更接軌國際,提升癌症存活率。
-
2項重要醫材9月起納健保給付 患者估可省約80萬、近百人受惠
|社福人權中央健保署今(6)日公布,從9月1日開始,「皮下植入式心律去顫器」和「充電式深層腦部刺激器」2項重要醫材正式納入健保給付。未來如果患者靜脈血管通路異常,或是體重較輕的孩童,採用皮下植入式心律去顫器可省下86.5萬元醫療費。另外,使用藥物或肉毒桿菌治療1年以上的肌張力不全病人,則能透過深層腦部刺激器有效改善病情,每人可省76萬元醫療費。
-
民團籲罕病藥劑納健保給付 健保署已與3藥商議價協商
|社福人權台灣有1名女童因為罹患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簡稱SMA),不過在台灣新藥1針要價230多萬,只好轉往中國治療。目前她已經完成第1年4針療程返回台灣。民間團體表示,由於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治療費用1年從700多萬到1000多萬不等,期望政府能不分對象納入健保給付。健保署稍早發聲明稿回應,下午已和3家藥商議價協商,藥價仍需與總部確認,最快農曆年前回復。
-
健保署設「新藥專責辦公室」 藥審縮短至1年估明年上路
|社福人權為了加速新藥審查並納入健保,衛福部健保署宣布將參考英國做法,在健保總額之外另外設置「新藥專責辦公室」,讓新藥審查流程縮短到1年,預計明(2024)年元旦上路,希望癌症病友及早使用癌症新藥治療,也減輕經濟負擔。
-
4歲男童先天聽力受損 電子耳自費金額達80萬
|地方4歲男童德德,因為家人無法扶養,從小就被安置在育幼院,但他因先天聽覺神經異常,經過語言治療與醫師評估接受電子耳手術。第一次手術費用由健保給付,但第二次費用需自費,金額達80萬,雲林長愛家園育幼院就希望外界幫忙援助,讓德德能聽到悅耳聲音快樂學習。
-
失智症新藥開放自費施打 健保署:未來擬納健保給付
|社福人權前衛生署長林芳郁退休後罹患失智症,震驚醫界,他的妻子、整型外科名醫林靜芸,22日上午舉行新書發表會,將夫妻與病共處的心路歷程和外界分享;衛福部長邱泰源也親自到場表達祝福,並強調明(2026)年長照3.0上路,將擴大把年輕型失智且失能患者納入適用對象,也將評估失智症新藥納入健保給付,減輕家屬負擔。
-
母乳添加品通過健保給付 估2千早產兒受惠
|生活健保署昨(27)日召開健保醫療服務給付項目和支付標準的擬定會議,共通過7大項重大給付,總經費超過54億元,預計5月上路實施。這次更首度給付母乳添加品,預計一年有2200名新生兒受惠,另外還調升基層診所診察費和急診相關給付。醫改會認為,醫療總支出超過8%,現在又投入54億,砸錢是否就能改善長年的沉痾?呼籲健保署也得擬定相關績效指標,才有助醫療體系健全。
-
中藥健保給付不足影響療效 中醫藥司長籲改逐項定價
|生活有些民眾生病吃中藥卻覺得吃很久都不一定好轉。衛福部中醫藥司司長蘇奕彰表示,這是因為健保給付限制中藥藥價,連帶限制了藥品的濃度,呼籲健保署從每日定價改成逐項定價。但有中醫師建議,主要是癌症或急重症改成逐項定價這制度已經走了30多年,若要改革,需要中醫內部先取得共識。
-
次世代基因檢測擬明年納健保 首波納11癌但排除腸癌晚期
|社福人權為了讓癌症病人及早用藥,達到精準治療,衛福部健保署規劃明(2024)年將次世代基因檢測,簡稱NGS納入健保給付,首波預計將納入肺癌、乳癌等11種癌症,不過大腸癌晚期患者則被排除在外,有醫師擔憂恐怕增加大腸直腸癌患者龐大的醫療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