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馬太鞍堰塞湖崩塌深逾4百米 下游河床推升逾10層樓高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要更精準掌握馬太鞍溪堰塞湖變化,農業部林保署25日出動「空載光達掃描儀」獲得資料,比對內政部提供堰塞湖形成之前的災前地形資料,結果發現劇變,山體崩塌最大深度403公尺,相當高雄85大樓高度,下游河床比災前還要高出4、50公尺,超過10層樓高,而山上的土方量,預估有3億立方公尺。

馬太鞍溪堰塞湖潰決帶來嚴重災情,上游真實崩塌情況,林保署25日出動「空載光達掃描儀」,以精度高達1公尺模型取得高解析影像,比對內政部2022到2023年,堰塞湖形成之前的圖資,結果發現驚人山體崩塌,最大深度達403公尺。

農業部林保署航測及遙測分署長黃群修說明,「差不多都有2至300、3至400公尺,那我們量到最深的是差不多403公尺這麼深,差不多將近高雄85大樓這樣的一個高度。」

另外驚人的是,下游河道有大量土石堆積,河床高度較災前高出4、50公尺,超過10層樓高。而山上累積的土方量經過與水保署計算的數字比對,比現在預估下游淤積量有3000萬方來比較,至少超過10倍。

農業部林保署航測及遙測分署長黃群修說:「大概是3億多立方公尺。」

上游土石堆積量驚人,堰塞湖則顯著縮小中,潰決前140公頃、蓄水9100萬噸,潰決隔日已減少75%庫容,9月26日剩下15.5公頃比形成時更小,到10月1日最新數據已降至12.8公頃,剩不到600萬噸庫容。

只是壩體還在,山上崩塌地仍大範圍裸露,有可能2度形成堰塞湖嗎?

中興大學水保系終身特聘教授陳樹群認為,「照常理是不會了啦,除非就是又有一個地震,或者是豪雨來讓兩側的土石再往下掉,否則就不會了。」

堰塞湖潰決危機暫時解除,林保署表示湖面水位持續下降尚處穩定狀態,而針對上游崩塌現況更為明朗,未來要在什麼雨量水準設定為警戒值,通知民眾防範,是接下來的重要課題。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