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
-
漁電共生案場採收首批文蛤 政策上路5年現況一次看
|環境我國自2020年起推行「漁電共生」政策,近日在台南七股,有案場宣布迎來文蛤的首次採收;不過在審計部7月公布的報告中也指出,漁電共生案場仍有69.7%未落實養殖等問題。《公視新聞網》為您整理漁電共生上路5年至今實際應用狀況。
-
-
賴清德提180億農漁業支持方案 因應美關稅衝擊
|產經總統賴清德今(25)日接見全國十大傑出農業專家,一一點名得獎者,表示因為有大家的投入,讓台灣的農業能夠持續進步,保持競爭優勢;也強調面對美國新的關稅政策,政府已經提出新台幣180億元農漁業支持方案。
-
為符永續放牧認證標章 南非養羊業轉型再生農業
|全球南非是全球羊毛的重要供應國,但過去國際買家並不太關心永續議題,現在變成要求出示相關認證,這股壓力也成了轉型契機,讓他們改採比有機農場更強調生態循環的「再生農業」。
-
聽障青年築夢 租農地經營生態農場
|社福人權在南投的山上,有一片由聽障青年陳俞安經營的農場。雖然大學念的是特教系,和農業完全不相關,但喜愛大自然的他,一直夢想著可以擁有自己的農場,畢業後一邊工作、一邊找地,終於在 2021 年租下農地,從零開始築夢。雖然辛苦,看到大家享用著自己的農產品,感到滿滿成就感。
-
研究:人類排泄物可加工為生物炭 解決肥料短缺、減碳排
|全球美國近期一項研究指出,人類排泄物加工後可製成「生物炭」,除作為肥料使用外,還可減少環境中的碳排放。研究也提到,排泄物在處理過程中,重量與體積可大幅減少最多90%,且排泄物內含的病原體、多數污染物也可在過程中去除,避免污染農業。
-
嘉南高屏農業設施風災受損嚴重 綠委籲推設施租賃制度
|地方丹娜絲颱風重創嘉南高屏地區,農業災損突破32億8000萬元,相關農畜漁設施損失也超過4.9億元。儘管農業部已經決議,救助低利貸款免利息延長1年,不過大量溫室同時受損,重建需要時間,沒有收入又要負擔利息,民進黨立委希望能推動設施租賃制度。
-
丹娜絲颱風 狂風的考驗|極端氣候下的農漁危機【我們的島】
|2025年第一個影響台灣的颱風丹娜絲(國際命名Danas),在距離台灣相當接近的位置生成且路徑罕見,由台灣海峽南部北上,在7月6日深夜11點40分左右登陸嘉義縣布袋鎮,這也是自1958年氣象署有較完整颱風紀錄以來,第一次由嘉義登陸的颱風。
-
就業博覽會招「農務士」 雲縣府盼改善農業常態缺工
|地方雲林縣農村因人口老化等因素,導致常態性缺工超過3000名,為能彌補農業人力缺口,雲縣府26日舉辦就業博覽會中,首度整合各鄉鎮農會招募農務士共190名,若經面試通過就可經農會媒合派工。
-
南投環團國土署前開記者會 抗議縣府開發案規畫將毀壞農地
|環境全國最後1個提交國土功能分區圖草案的地方政府是南投縣在5月提交,內政部國土署上午進行專案小組審議,在地團體與環保團體,審議前舉行記者會批評,包括旅館、掩埋廠、焚化爐在內的開發案,恐接連闖關、毀壞農地,南投縣政府回應,尊重他們的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