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農業剩餘資源再利用 稻草轉化可發電燃料顆粒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根據主計處綠色國民所得帳統計,稻草年平均產量約167萬公噸,稻殼有65萬噸,是國內最大宗的農作生產剩餘資源。各界為了讓農業資源有效去化,努力讓稻殼和稻米再度轉化成有用的資材。

稻米收割後,田裡會堆置大量的稻稈要處理,埋進土裡是最普遍的做法,但稻稈腐化速度慢,有時候會影響灌排系統和二期稻作的種植。

新竹縣北埔鄉稻農鄒承諺表示,「你田區都會淹水,那稻稈都會浮在水上,所以它很大量的稻稈沿著水流一直衝,可能衝到排水口或衝到哪邊,它就全部塞住。」

農業試驗所農化組副研究員張明暉說,「它這些打到田裡的稻草,就不容易腐爛,就會影響到下一期作秧苗的生長。」

為了解決稻草去化的問題,農業試驗所嘗試將稻草轉化成可發電的燃料顆粒,另外還可製作成稻草紙漿,變成可分解的包裝材料。

張明暉說明,「因為稻草很輕、很輕,我們的資源源源不斷,而且我們這個是沒有毒性的。」

在台東池上的陳協和米廠也與工研院合作,將碾米剩下的稻殼,製作成稻殼炭。

陳協和碾米工廠專區執行長陳政鴻指出,「你看到黑色的那個,那個就是已經是炭化成功的了。」

他們將這些稻殼炭,免費提供給農民混到土壤中,做為土壤改良劑使用。

台東縣池上鄉農民陳慶福指出,「鋪一層稻殼炭,不要太厚,第二次再翻土、翻鬆了,我們就可以做菜溝,要種什麼都可以。」

工研院中分院副執行長李士畦說,「因為稻殼炭、灰,它pH值是高的,土壤你如果施肥料施久了之後,它可能變成酸,它就會酸鹼中和,然後就變成改善土壤。」

從生物炭、燃料棒到包材,透過民間與技術研究單位的行動,這些剩餘的農業資源有機會回到土壤,未來也可能變成你我生活中的材料來源。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