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等關稅衝擊台灣農業!開放市場又存在哪些隱憂?【獨立特派員】
蝴蝶蘭與台灣鯛受創最深訂單延宕價格崩跌
美國總統川普推動新一波關稅政策,對主要貿易國加徵對等稅率,台灣農漁產業首當其衝,其中蝴蝶蘭與台灣鯛成為重災區。蝴蝶蘭長年以美國為最大出口市場,占整體比重約四成。
台灣蘭花協會秘書長曾俊弼直言,受新關稅影響,今年4月至6月的蝴蝶蘭出口訂單已大幅減少一成五,美國買方甚至要求延後交貨,導致必須依循兩年生長期的生產流程無法如期出貨,讓農民苦不堪言。
同樣受創的還有台灣鯛,年產量約六萬公噸,其中八成出口至美國。台灣鯛協會理事長郭建賢指出,台灣鯛年產量約6萬公噸,其中八成銷往美國,隨著關稅提高,如今價格從每台斤43元跌至28元,跌幅高達三成。他感嘆,市場停頓已導致漁民陷入生存危機。

小規模高成本生產小農體系成衝擊最大承擔者
過去蝴蝶蘭與台灣鯛出口至美國皆享有零關稅,如今稅率調升至二成,使台灣長期以小規模、高成本為主的生產模式難以在國際市場競爭。
曾俊弼舉例,蝴蝶蘭每株成本約一百元,關稅相當於額外增加兩成負擔,遠不及荷蘭的小苗成本低、關稅僅一成五,加拿大更因美墨加協定享有零關稅,台灣顯然處於不利位置。業者林怡馨補充,雖有嘗試拓展東南亞與南美洲市場,但卻受限於大陸低價苗競爭及長程運輸高損耗,替代市場開發困難重重。
受打擊的還有水產品。嘉義沿海養殖戶周保亨反映,台灣鯛魚價與去年相比跌幅逾十元,每月飼料支出動輒十餘萬元,在需求疲弱下只能低價出售,以避免天災或疫情導致全盤虧損。
台大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副院長張宏浩分析,台灣農漁業多屬小農經營,缺乏規模化與議價能力,當國際貿易環境波動時,基層養殖戶往往成為最大承擔者。他呼籲,必須強化產業體質與韌性,才能在國際競爭下站穩腳步。
政府推180億支持方案 產業盼自動化帶動升級
面對國際關稅衝擊,農業部主任秘書林家榮表示,已啟動180億元支持方案,內容包括低利貸款、行銷補助與多元市場開拓,同時著眼中長期的產業升級。他強調,強化競爭力並非短期措施,而是透過提升品質穩定度與國際認證,逐步讓台灣農漁產品在國際市場獲得更高接受度。
產業界則一致同意,唯有加速自動化與智慧化轉型,才能有效改善問題。郭建賢認為,引進智慧養殖技術不僅能提升效率與降低風險,更能吸引年輕世代投入,為產業注入新的發展動能。林怡馨也說,因蝴蝶蘭栽培環境高溫潮濕,勞動強度大,導致人力流動率居高不下,若無自動化設備支撐,產業恐難持續經營。

美方施壓要求進口開放 稻米與禽畜恐成談判焦點
除了出口面臨關稅衝擊,美國在談判中持續對台施壓,要求進一步開放進口市場,稻米與禽畜產品成為焦點。台灣為加入WTO,每年必須開放14萬4720公噸進口配額,其中以美國米占最多。台大農經系系主任陳郁蕙提醒,若關稅配額數量被迫增加,恐對國內稻農造成致命打擊。
國產雞也飽受威脅,陳郁蕙觀察,目前國人雞肉消費以雞腿、雞翅為主,占比超過五成,其中進口來源幾乎全部來自美國,若未來零關稅全面開放,將進一步削弱國內市場競爭力。
先前台灣被美國點名,要求應廢除對美牛絞肉及內臟的禁令,並將豬腎萊克多巴胺殘留容許值比照國際標準,且不得標示進口來源。張宏浩憂心,此舉將剝奪消費者辨識權,並使國產農產品喪失品牌區隔,談判難度因此大幅升高。
不過林家榮承諾,政府將全力守住談判底線,避免過多產業因協議受到衝擊,確保國內農業發展能維持穩定與韌性。
國際壓力考驗決策智慧 農漁業轉型方能化危機為轉機
川普的關稅政策被日本形容為「國難級挑戰」,對台灣而言同樣嚴峻。如何在談判桌上爭取最大利益,同時守住糧食安全與消費者健康,已成為政府與產業共同面臨的關鍵考驗。唯有透過產業升級、強化競爭力,並積極拓展多元市場,台灣農漁業才能在全球貿易新局中找到立足之地,將眼前的危機化為轉機,延續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