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衝擊碳費徵收 彭啓明:收入低於預期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國內碳費制度今(2025)年上路,環境部上午舉行亞洲碳定價論壇。部長彭啓明受訪時表示,預估受關稅衝擊與傳統產業經營辛苦的狀況下,明(2026)年預估碳費收入約在40億元上下,但他仍樂觀表示9成企業提出自主減量計劃,代表減碳的實質目標會達成。
環境部上午舉行亞洲碳定價論壇進行國際的政策交流,邀請各國專家分享經驗。德國在台協會也出席表示,要提高國安韌性不只增加國防預算,從俄烏戰爭的經驗來看,推動能源轉型、提高再生能源比例也至關重要。
德國在台協會處長狄嘉信認為,「再生能源不只是沒有碳排,它也降低我們對於來自於威權國家的依賴,減少使用它們供應的石油天然氣,我們在德國稱再生能源為自由能源。」
環境部顧問、德國學者則指出,德國要在2045年達到淨零,但也面臨挑戰。
環境部顧問蘭德葛瑞博表示,「德國在同一時間也讓核電退場,這當然也是一個挑戰,只有在使用更有成本效益的能源才能成功淨零。」
環境部長彭啓明表示,顧問所表達的憂心應是各國都認同要有多元能源,但德國對於核能的態度仍維持現狀。回到國內減碳,彭啓明表示已有9成企業提出自主減量計劃,代表會達成實質減量目標,但也坦言受到關稅與國際情勢影響,碳費收入低於外界預期。
環境部長彭啓明回應,「大概有40多億左右,當然啦跟大家一開始想到可能是會有幾百億是不大一樣,但是因為先求有再求好,是我們對於碳費制度設計的原理。」
彭部長指出,目前企業也呈現M型化,半導體等高科技產業營收高、排碳高又不適用低費率,因此繳交費率較高;而傳產像是鋼鐵石化水泥部分可能受到關稅衝擊,還是需要政府幫忙,不排除先暫時給予折扣、分期甚至延緩繳費。
洪詩宸/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