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建議因應關稅延後徵收碳費 環境部:照既定期程推動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針對美國關稅措施的不確定性,有企業建議政府延後1年徵收碳費,與歐盟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同步於2027年開徵。上午到立法院專題報告的環境部長彭啓明,被問到收碳費會不會導致企業生存困難?他表示目前還是會按照既定期程來推動。
美國總統川普的對等關稅政策讓國際經濟震盪,近期也有企業建議政府暫緩徵收碳費,到2027年、也就是延後1年再收費,跟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同步上路。
上午來到立法院衛環委員會專題報告的環境部長彭啓明表示,歐盟還是如期2026年上路,「並沒有延緩1年,但是它主要是在2027年2月,購買的憑證時間是延到2027年2月。」
但立委關切企業眼前遭遇美國關稅挑戰,如果再如期徵收碳費,恐怕會是一大考驗。
民眾黨立委陳昭姿提問,「你有提到說先存活下來,會比淨零永續更重要,這件事沒有人會否認,因為這是等於一個急來的海嘯,你會如期開徵碳費嗎?」
彭啓明回應,「就是今(2025)年1月1號開始定價了,然後明年5月31號要繳今年的費用。」
而針對考量到國安,是否應保留核能的議題,部長彭啓明重申,政府持開放態度做各種討論,但他強調考慮到核能延役的成本非常高,新核能技術尚未成熟,當初規劃淨零路徑並未考量核能。
彭啓明說明,「要很多錢,還要花很多的時間,不是說明天就可以繼續用了,所以這個基本上是我們沒有辦法掌控的,所以我們推淨零的時候沒有把它放進去。」
彭啓明指出,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報告,要重啟或延役一部核能機組,大概要花費幾十億美元以上,延役不是今天按一個鍵、明天就啟動,另外除了核廢料問題未解,使用核電也需要社會非常大的共識。
黃瑀喬/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