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馬來西亞難民學習中心 協助緬甸難民就醫就學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不少來自緬甸的羅興亞或欽族的難民,因為受到軍政府的壓迫,陸續偷渡到馬來西亞。不過馬來西亞並未簽署1951年的聯合國難民地位公約及議定書,因此即使擁有難民證,仍無法合法就學、就醫以及工作。公視國際記者在馬來西亞採訪到當地的難民學習中心,看他們如何用教育幫下一代創造翻身的機會。

馬來西亞最大的果菜批發市場「士拉央市場」,離吉隆坡市區約半小時車程。市場附近的這間學校,一早傳來學生誦讀可蘭經的聲音,他們大多是緬甸羅興亞人。

緬甸羅興亞學生賈法指出,「早上是可蘭經課,下午是緬甸語、 英語、華語等。」

由於緬甸難民在馬來西亞無法就學,過往大多學齡孩童只能在街上遊蕩。緬甸難民哈欣因此在士拉央開辦了一所難民學校,讓羅興亞或是緬甸穆斯林學生就讀,還提供學生午餐。部分學生的家長在外地工作,這些教室到了晚上就成了一些孩子過夜的空間。

難民學校校長哈欣認為,「我看到這些孩子就問他們在哪裡讀書,他們就是不理睬,感覺他們沒有禮貌,也不會尊重大人,不懂談吐禮儀。」

在馬來西亞市區,還有另一所緬甸欽族人開辦的學習中心。

公視國際記者梁德珊報導,「難民學習中心就在這排店鋪的2、3樓,提供約300多位學生在這裡上課,主要教授英文、數學、科學等科目。」

欽族難民聯盟學習中心,除了提供數學、英文等基礎學科的教學之外,為了方便學生未來能前往第三國家,像是歐美等國繼續進修,學校也提供國際中學教育普通證書(igcse)的課程,讓學生未來能無縫接軌。

難民學校老師艾薩克說明,「欽族的學生有的是非常聰明的,但往往沒有適合的學校或老師去教他們,因此我選擇當老師的原因是希望幫欽族孩子改善他們的生活。」

由於疫情期間馬來西亞封城,難民無法工作經濟陷入困境,有的家庭選擇提早讓孩子擔起經濟重擔,這也讓學校在疫情過後面臨招生困難等挑戰。

哈欣指出,「疫情過後學生少了好多,學生少了學校經費也有困難,以前經常援助的善心人士也沒來,經費少了。」

如何讓難民學生重回校園,並且讓難民學校獲得經費持續運作,成為了後疫情時代的新課題。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