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鯊魚
-
碳排致海水酸化腐蝕鯊魚牙 估海洋酸鹼值2300年增10倍
|全球大白鯊的尖牙曾是人類心中最可怕的武器,但最新研究發現牠們的牙齒正被酸化的海水慢慢腐蝕,當牙齒變脆鯊魚恐怕難以捕食,連帶威脅族群存活與整個海洋生態。
-
加勒比海捕獲「色違」鯊魚 研究確認為首例黃化症個體
|全球哥斯大黎加海域去年捕獲一隻全身呈亮橘色的鯊魚 ,一份今(2025)年8月刊登的最新研究指出,這是史上首度記錄到的黃化症鯊魚。外媒指出,除遺傳因素外,近親繁殖、環境壓力等也可能是造成黃化的原因;雖然鮮豔外觀可能不利夜間捕食,但這隻鯊魚已長至成體,顯示仍具備一定環境適應力。
-
澳瓶鼻海豚用海綿狩獵防受傷 也學會適應聲納障礙
|全球海豚的聰明超乎想像,科學家多年前就發現,澳洲鯊魚灣海洋保護區的瓶鼻海豚,會撿拾海綿當作嘴巴前端的保護套,翻找海底砂石之間的沉積物,把躲藏其中的魚給趕出來再捕抓,也因為有海綿的保護就不容易受傷。最新研究更發現,使用海綿會妨礙海豚重要的聲納探測系統,但牠們也學會克服障礙,讓科學家們很佩服。
-
澳洲海豚會用海綿捕獵 特殊技巧須由媽媽教學多年
|生活澳洲鯊魚灣內有大約5%的海豚會使用海綿、撥開海底的碎石,以利捕獵躲在底下的鱸魚,也避免自身的喙受傷。學者研究,這種用海綿捕獵的方式,大多由海豚媽媽親自教導給小海豚。
-
台漁船違法獵殺海豚誘捕鯊魚 加國通報、屏檢起訴求處重刑
|社會屏東一艘琉球籍遠洋漁船,去(2024)年在西北太平洋海域作業時,涉嫌獵殺二級保育類海豚,再以海豚血肉誘捕鯊魚,違法行為被加拿大政府發現後,拍下影像通報我國。屏東地檢署今(24)日偵結,依違反《野保法》起訴吳姓船長,7名印尼籍漁工則緩起訴,由於嚴重影響我國國際聲譽,檢方也建請法院從重量刑。
-
澳新創產業模仿鯊魚皮膚結構 研發省油減碳飛機貼膜
|全球鯊魚獨特的皮膚結構與流線體型,讓牠擁有出色的游泳速度。澳洲1家新創產業藉此獲得靈感,研發出1種仿效鯊魚皮的膠膜塗層,黏貼在飛機機身側面,可減少氣流阻力,提升飛行效率,降低航空碳排。目前包括美歐多家航空公司以及美國國防單位,都和這家公司合作開發產品。
-
屏東漁船涉殺海豚誘捕鯊魚 遭跨國通報
|環境屏東一艘船籍登記在琉球區漁會的遠洋漁船,去(2024)年6月在西北太平洋海域作業時,涉嫌獵殺二級保育類海豚,再以海豚血肉來誘捕鯊魚,被加拿大政府發現後通報台灣,檢方獲報後拘提船長及7名外籍漁工並上船搜索,認定船長及及漁工皆涉犯非法獵殺保育類動物等罪,違反《野生動物保育法》。
-
宣布終止推廣紙吸管改回塑膠吸管 川普稱「不會對鯊魚造成影響」
|全球美國總統川普先前即長期表態反對使用紙吸管,當地時間週一(10日)時,他簽署一項新的行政命令,宣布終止美國政府推廣紙吸管計畫,並要求回歸使用塑膠吸管。儘管塑膠吸管被認為會危害海洋生物,但川普卻稱「塑膠不會影響鯊魚進食」,而新政策在公布後,也已引發環保團體反彈。
-
實驗衝浪板底部裝燈光防鯊魚攻擊 澳洲研究:亮度高、水平排列最有效
|全球澳洲研究發現,反光照明技術可以有效減少大白鯊的攻擊,因為鯊魚主要依賴視覺來辨識獵物,特別是獵物在明亮背景下的暗色輪廓。因此,在衝浪板底部裝上LED燈條,可以打亂鯊魚對目標的視覺辨識,尤其是亮度最高且水平排列的燈最不易吸引鯊魚。
-
研究揭大白鯊分化3族群 難融合繁衍致保育困難
|全球氣候變遷暖化持續影響海洋生態,澳洲大堡礁有一種生命力很強,還會用鰭走路的肩章鯊,專家在實驗室進行人工培育,觀測牠們在暖化環境下如何生存。另外一項研究則顯示,頂級海洋掠食者大白鯊其實不是單一物種,而是已經分化為三大族群,分布在不同的海域,互相難以雜交融合,也讓保育工作增加了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