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電
-
興達電廠災後供電危機? 經長龔明鑫:絕不會分區限電
|社會目前興達電廠正從燃煤轉型為燃氣發電,原本燃煤1號、2號機組已經除役,3號、4號機組轉為備用,新增的燃氣1號和2號機組還沒有正式商用,1號機從6月開始已經接受調度,2號機還處於試運轉階段。這次大火,造成燃氣1號、2號機都停機,對發電是否會造成影響,經濟部長龔明鑫今(11)日強調,絕對不會出現分區限電的狀況。而這起事故也引起各界關注機組的安全性及風險。
-
台東縣府重申不支持風電 屬意地熱發電及小水力
|地方能源開發爭議不斷,在台東縣今(2025)年有業者要推動從南到北興建風力發電機,由於可能會破壞環境,遭到民眾抗議。台東縣政府在今(27)日舉行的台東綠能論壇再次表態不支持風電立場,強調用6成的地熱發電加上4成的小水力發電,未來朝向自己發電自己用,並克服技術,讓民眾安心發電帶來的地質變化疑慮。
-
光電板回收潮,台灣準備好了嗎?【我們的島】
|環境丹娜絲颱風的強風來襲,吹掀不少太陽能光電板,產生大量光電板廢棄物,也加快了台灣光電板回收潮的出現時程,這些光電廢棄物可以回收嗎?怎麼做呢?我們現有的回收量和技術能有辦法解決嗎?
-
蘇澳港首設商港波浪發電試驗場 波浪能是什麼?發展現況為何?
|產經台灣港務公司日前宣布,在蘇澳港辦理「波浪發電試驗場域招租案」,為全台首度釋出商港作為試驗場域,目前其中一區已有能源公司進駐。波浪能發電是什麼?有哪些不同類型?目前國際與台灣研發現況如何?
-
西藏最大水壩7月動工 完工後或將牽動下游印度孟加拉
|全球中國耗資1370億美元的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站工程,今(2025)年7月下旬正式動工。這個全球最大的水壩工程,完工之後產出的年發電量為3000億度,比現今全球最大水電站三峽大壩還要多3倍。不過對於更下游的印度和孟加拉來說,這個超級大壩未來建成後帶來的水利、氣候與生態等衝擊,將可能引發新一波的地緣政治磨擦。
-
核三重紡公投案開票中 同意大大領先無同意
|核三重啟公投下午四點截止票,目前持續開票中。稍早在「六點五十分」的計票,「同意票」雖然比「不同意票」多很多,可是恐怕很難達到通過門檻、是500萬0523票」,咱國內核電廠的歷史,會當對1960年代講起,今仔日的主角核三廠,是民國73年、74年正式商轉的。營運40年發電累計超過、5700億度電。毋過也捌發生放射性廢水洩露、失電的事件。來看核三廠這40年來的經歷。 [[畫面來源:台影新聞史料in]
-
NASA要求加快研發迷你型核電 擬用於未來月球、火星基地
|全球新一輪的太空競賽正悄悄展開,新型的核能科技可能是關鍵角色,代理美國太空總署(NASA)署長的尚恩達菲(Sean Duffy)這個月初發表一份NASA的內部備忘錄,要求加快迷你型核能發電機組的研究,希望能在2030年之前有具體成果,作為未來月球乃至於火星基地的電力來源。
-
核三營運40年發電逾5700億度 曾發生爐心冷卻功能喪失事故
|政治回顧1960年代經濟發展,國內陸續興建3座核電廠,核三在1984年及1985年正式商轉,使用與核一、核二不同的壓水式反應爐;核三營運過程,也曾發生放射性廢水外洩、失去外電的全黑事件,但發電累計超過5700億度電,它是三座核電廠中,唯一一座在除役停機後,可將燃料棒移出爐心兩部機組。
-
核三公投/低碳安全?風險留後代? 5場發表會交鋒一次看
|政治核三重啟公投將於8月23日舉行投票,5場意見發表會已在15日全數落幕。在這5場發表會中,正反方分別提出什麼主張?《公視新聞網》帶您回顧交鋒重點。
-
核三公投發表5/童子賢指台灣經濟發展需要核電 莊瑞雄批公投草率未聽地方聲音
|政治核三公投發表會最終場由正方和碩董事長童子賢與反方民進黨立委莊瑞雄出席,童子賢主張「核綠共存」,強調核電低碳、成本低且扮演產業競爭力關鍵。莊瑞雄則以地方憂心核安為出發點,指恆春已為台灣奉獻40年,且全世界無重啟核電廠先例,批評公投草率且未聽取地方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