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
真菌「菌絲體」做綠色包材 比利時新創公司推永續替代品
|全球歐盟在全球氣候協議中經常扮演領頭羊,同時也是全世界環保意識最強的地區。今(2025)年1月22日歐盟的「包裝與包裝廢棄物法規」正式上路,法規要求到了2030年,所有歐盟市場上流通的包裝必須是可回收利用的材質。為了找出傳統塑膠和保麗龍的永續替代品,比利時有一家新創公司利用蕈菇和木屑,做出了可分解的包裝材料,成為歐洲第一家利用「菌絲體」來製作包裝材料的先鋒。
-
YouBike站點佔用植穴 環境志工憂犧牲南美館行道樹
|地方台南市交通局在增設台南市美術館2館的YouBike2.0的站點,但環境志工說,直接在面積已很小的行道樹植穴鋪上水泥,等於犧牲行道樹,扼殺自然美學。對此交通回應,會依規定留設植栽所需的樹穴空間,避免影響植栽成長,之後也會用連鎖磚復原,不會影響整體景觀。
-
颱風天高雄民眾拍到粉色天空 氣象站:自然光學現象
|文教科技鳳凰颱風暴風圈已觸陸,上午高雄沒有明顯降雨還一度放晴,不過西子灣從昨(11)日晚上就出現大浪,學校堤岸邊不斷有浪花打上岸,高雄還有民眾拍到粉紅色天空,直呼特別。專家解釋這是自然光學現象,陽光中紅光波長最長、最不容易散射掉,常見在日出與日落時,又碰上濕度高、水氣多,藍光容易被散射,才會出現紅色天空。
-
威尼斯潟湖野生海豚常駐 專家認為單獨出現不尋常
|全球義大利水都威尼斯的潟湖,最近游來一隻海豚,而且看起來似乎很親人,讓遊客萬分驚喜。不過有專家提醒,野生海豚單獨出現並不是正常現象,而且威尼斯繁忙的水上交通,很可能對牠造成傷害。希望在海豚游回大海之前,遊客能夠保持距離。
-
擬建天橋連接澄清湖、果嶺公園 高市府遭質疑破壞生態
|環境高雄果嶺自然公園是全台首座高爾夫球場轉型的自然公園,保留原有丘陵、水塘、草原景觀,卻又即將面臨新工程進入。市府打算蓋一座人行天橋,連接澄清湖園區與果嶺自然公園,民團質疑將對景觀、飲用水保護區還有現有林木有所衝擊,近期發現澄清湖這端已有怪手整地,要求停工。市府回應,鄰近要道車禍事故高,天橋可保護行人有其必要性,將採最小開發範圍,工程牴觸的喬木,也會在澄湖園區內就地移植。
-
英國邱園千禧種子庫迎25週年 守護綠色基因打造最後保險箱
|全球英國皇家植物園邱園(Kew Gardens),在薩塞克斯郡的「千禧種子庫」,今(2025)年迎來成立25週年。這座建在地底的種子金庫,保存超過25億顆植物種子,溫度維持在攝氏零下20度,被譽為是「地球上最具生物多樣性的房間」。研究人員希望,這座冷凍生命庫能在氣候變遷與生態危機中,守護地球的未來。
-
專家稱蝙蝠為自然界無名英雄 保加利亞推保育計畫
|全球晝伏夜出的蝙蝠,暗黑形象讓許多人感到害怕,但是在一些專家眼裡蝙蝠會吃掉害蟲,並且散播種子,其實是自然界的無名英雄,東南歐國家保加利亞就正在積極推動保育計畫。
-
歐洲最早生態村蘇格蘭芬霍恩 居民靠風電、有機耕作生活
|全球許多人都想更環保的過生活,盡量減少資源的消耗浪費,蘇格蘭的芬霍恩是歐洲最古老的生態村之一,大約500個居民透過綠建築、有機耕作、再生能源,實踐了環境永續的理想,一起來看看他們的生活方式。
-
日治時代探查堰塞湖紀錄 載明馬太鞍溪一帶多崩塌
|環境馬太鞍溪堰塞湖帶來災害持續監控中,其實早在100年前,日治時代啟動的「森林計畫事業」就已經來現今堰塞湖一帶踏查,明確記載此處「隨處可見基岩露出、崩塌處不少」。學者指出,當時尚未形成堰塞湖,日本調查人員建議,應該造林以及保護周遭森林,不過百年過去,面對大自然的力量能做的人為干預並不多。
-
高雄高爾夫球場變自然公園 公告禁寵物、車輛入園
|地方位於澄清湖自來水源保護區的高雄高爾夫球場,去(2024)年因環境污染等問題,被高市府收回用地,改造成果嶺自然公園。由於公園既是水源保護區,又有豐富植被跟鳥類活動生態,高雄市工務局為此公告禁止寵物、車輛入園等禁令。民眾對此看法不一,但鳥會則抱持贊同態度,認為管制可降低對生態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