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
-
美國沙漠種子庫 助探索植物適應力基因資訊
|全球當台灣農業科研專家正積極投入種籽保存與復育計畫,公視國際現場也要帶領觀眾前進美國荒漠,去看一座由當地環保組織創立的種子庫。這裡專注沙漠原生植物種子保存與復育,取得不錯成效。現在在新經費投入下,種子庫還將更進一步協助科學家,為全人類探索沙漠植物適應力的基因資訊,來看公視國際記者來自美國莫哈維沙漠的報導。
-
收藏歐亞非植物DNA 以色列植物基因銀行儲備農糧力
|產經氣候變遷帶來極端乾旱與水患,嚴重衝擊農業生產與供給。為了避免糧食危機禍及子孫,以色列科學家未雨綢繆,成立「種子基因銀行」,收集本土農作的DNA,未來可望改良出適者生存的作物品種,在更惡劣的天候條件下,仍能確保產收。
-
農委會鼓勵栽種飼料玉米卻育成率不佳 農民疑因種子問題
|地方為了提高飼料玉米自給率,農委會以每分地收成250公斤為標準補助6千元獎勵鼓勵農民栽種,但近期有雲林縣北港地區種玉米農民發現,許多農民陸續發現玉米育成率減少約2到5成,質疑是種子胚芽黑頭損壞所致,希望農政單位查明原因外,也能針對已栽種的農民能降低補助門檻或提高收購價格,保障農民收益。
-
有毒外來種「銀膠菊」 入侵台中綠空廊道
|地方台中鐵路高架化後規劃的綠空廊道遭外來種的銀膠菊入侵,包括潭子車站附近都有這種毒草的蹤跡。台中市府表示,將請維管的鐵路局,市府養工處也會將道路範圍加強清除,但山林保育團體表示,銀膠菊很需要日照,建議應該加強植樹,才能有效防治避免擴散。
-
太空旅行逾2百天 台灣藜、番椒等種子將返回地球由徵選學校栽種
|文教科技國家太空中心在去年參與了由日本所主導的「太空種子亞洲未來」計畫,把台灣藜、番椒等4種植物送上國際太空站。現在這些種子在太空待了超過200天,即將在台灣時間今天晚間重回地球,這批種子預估8月份就能回到台灣,未來會透過徵選的方式,讓有興趣的學生來種植,了解太空環境對種子和植物的生長影響。
-
南韓植物園設種子金庫 保存有助於人生存的野生植物
|地方研究人員仔細觀察種子的生長情況,一邊做實驗。這裡是南韓慶尚北道奉化「白頭大幹植物園」的種子金庫。一道又一道的收藏櫃中,存放的都是來自全球各地的植物種子。 南韓種子金庫總經理李尚龍坪說明,「這個設施主要在儲存野生植物物種,並保護它們免受氣候變遷和自然災害的影響,以便我們的後代能夠利用它們來防止(人類)滅絕。」 根據英國倫敦皇家植物園調查,受到氣候變遷、人口增加,環境汙染,跟森林濫墾濫
-
日治時期南進重鎮 歷史痕跡遺留屏東
|社福人權屏東市在日治時期,是日本南進的重要基地,許多日軍跟眷屬,他們的生活足跡很多還保留在屏東的老街,今天晚上公視南部開講在地旅行,找尋屏東市繁榮的過往。詳情請見影音報導。
-
研究馬祖藍眼淚 海大團隊人工繁殖夜光蟲
|產經海洋大學教授蔣國平團隊,在四年前追蹤研究馬祖藍眼淚。經大量人工繁殖確認,成長速度緩慢的夜光蟲為何會在短時間大量爆發,原來是夜光蟲存活有危機時,就會進行有性生殖,並且沉入海底。當環境夠好、餌料夠足時,就會一次冒出來,瞬間爆發。 40公升的充氣泳池裡,每毫升約有50隻夜光蟲,燈一關、搖晃水池或撥動水。 夜光蟲隨波動發出藍光,有馬祖藍眼淚的感覺,是海大教授蔣國平團隊2017起研究藍眼淚,大量人工繁殖的成
-
台灣藜等4種種子 10月將首度上太空
|台灣種子上太空?中興大學與農試所挑選了台灣紅藜等四款種子,參與日本的「太空種子亞洲未來」科學計劃,今年十月將隨著美國的太空梭送到國際太空站,進行四個月的太空旅行。雖然此次沒有進行發芽生長的計劃,但希望藉此了解種子在微重力與高輻射環境下,是否會對日後生長產生差異性變化。 一顆顆台灣紅藜種子,還有滅菌過的向日葵種子,以及姬蝴蝶蘭種子,看起來不起眼,但它們即將進行一趟太空旅行。姬蝴蝶蘭、台灣藜、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