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堰塞湖為何接連形成?不定時產生的龐然大物,台灣要怎麼應對?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今(2025)年9月23日馬太鞍溪堰塞湖才溢流潰壩,10月17日太魯閣燕子口又有堰塞湖形成,10月21日馬太鞍溪堰塞湖下游也有新的堰塞湖。為什麼突然間台灣像是很容易形成堰塞湖?我們有能力應對這種大小動輒像一座水庫的不定時炸彈嗎?

逾半堰塞湖因颱風降雨誘發 莫拉克形成22處最多

台灣山高水急,颱風、豪雨、地震都容易造成山區土石崩塌,一旦堵塞河道就可能形成堰塞湖,1979年至今曾出現至少89處,像是2009年的莫拉克颱風記錄到22處堰塞湖形成,1999年的九二一地震也有12處

林業保育署集水區治理組長劉忠憲說明,通常颱風豪雨期間,下大雨之後邊坡崩塌形成堰塞湖,大概一半以上是屬於強降雨或豪大雨時發生的堰塞湖,另外一種是地震的因素。

(圖/陳彥安)

中興大學水土保持系終身特聘教授陳樹群指出,只要有山的地區就比較容易產生堰塞湖,特別台灣又有地震和高強度降雨,所以在發生堰塞湖的比例是高的。

大部分堰塞湖存在時間短 嚴重曾釀小林村滅村

既然堰塞湖案例不少,今年9月的馬太鞍堰塞湖為什麼致災嚴重?跟規模大小以及誘發原因有關。台灣記錄到蓄水體積大於1千萬立方公尺的堰塞湖,除了今年的馬太鞍溪,還有1979、1999、2025年反覆出現的草嶺堰塞湖,以及2009年的旗山溪堰塞湖。旗山溪堰塞湖蓄水量只有馬太鞍九分之一,甚至造成高雄小林村滅村。

(圖/陳彥安)

陳樹群表示,大部分地震型的堰塞湖是比較有時間可以處理,高強度降雨時通常潰決時間都很短,所以基本上可以處理的時間是非常短暫的,甚至沒有時間處理。

馬太鞍溪和旗山溪堰塞湖都是因為颱風豪雨誘發,莫拉克颱風在高雄小林村帶來1856毫米的降雨量,短短1.5小時就溢流潰壩。

陳樹群補充,台灣是屬於高強度降雨的環境,所以只要降雨次數多或是急,壩體就不容易保存,所以相對來講不容易存在超過1年。

台灣現存7處堰塞湖 其中3處監控中

馬太鞍堰塞湖則在今年薇帕颱風後,形成更大的壩體阻塞,因為在深山無路可通,潰決前無法介入處理,只能加速下游清淤、監測預警及疏散。

林業保育署集水區治理組長劉忠憲表示,沒有辦法進行減災工程的情形下,就是以監測提前預警跟下游疏散避難的方式,來當作這個堰塞湖的主要對策。

台灣現存7處堰塞湖,其中有3處受到監控,分別是今年的馬太鞍溪、燕子口,以及去年形成的新竹泰崗溪堰塞湖。面對這種突然出現的威脅,我們有改變致災的可能嗎?

自動化儀器提前預警潰決

陽明交大土木系副教授趙韋安是全台第一位發現馬太鞍堰塞湖的人,他開發「即時崩塌監測系統」,一旦有強震、颱風豪雨就會啟動,監控台灣各地邊坡的變動。

趙韋安介紹系統偵測崩塌是否發生,規模如果很大就會擔心土石流會不會在流量很大的時候被帶出來,或者是土石量很大會不會形成堰塞湖。

確認形成堰塞湖後,就會到場裝設「微地動潰決洪水預警系統」,從上游偵測洪水的震動,掌握溢流時間提前預警。

趙韋安補充,系統可以對於疏散避難或是撤離爭取時間,不過設置儀器靠近災害源頭不容易抵達,又可能會有網路通訊的問題。

為了更多方位監測,像這次馬太鞍堰塞湖,成大防災中心也搭乘空勤總隊直升機去投放水位計,掌握溢流水況。

劉忠憲舉例,如果沒有網路,監測設備的訊號要怎麼回傳到防災單位?成大就利用衛星訊號建立雨量計跟水位計。

有了這些自動化儀器,搭配衛星遙測影像、直升機空勘等多重監測預警方式,可以為下游保全區爭取疏散的時間。

潰決變數大 影響範圍仍難預估

陽明交大防災中心助理研究員李國維指出,要先做一些地形、地質的調查,還有附近有多少住戶,這樣才能評估如果堰塞湖潰決,對於下游民眾造成的影響。

即便現在的技術能掌握堰塞湖潰決時間,但是下游會受到多大影響,取決於潰決的型態,學者認為依然不好預估。陳樹群指出,潰決是瞬間潰決或慢慢潰決,還有當時是不是強降雨,這些綜合起來都會影響到要劃定下游是多大的淹沒區。

除了天氣因素,機具難以接近做地質鑽探,無法得知壩體材料性質,也會加深預測難度。李國維表示,評估堰塞湖潰壩會有多少水流出去是相當困難的,因為我們很難知道這個壩裡面的材料,它是屬於比較疏鬆還是比較緊密的。

緊急工程處理方法有哪些? 考量因素為何?

若是評估堰塞湖可能會造成危險,有方法可以減輕衝擊嗎?陳樹群指出,堰塞湖百分之八九十以上都是採用降壩的方式把壩體降低,讓整個水量變小相對來講就比較安全。

像是燕子口堰塞湖就是以壩體降挖與引流的方式,降低堰塞湖的水位與蓄水量,但為什麼馬太鞍堰塞湖卻不行?

劉忠憲回覆,一般來講減災工程要進行的話,通常必須要施工的機具跟人員可以上去,專家會議的評估都覺得在短期間要完成是有困難,而且會造成施工人員非常大的危險。

(圖/陳彥安)

機具可以到達,就有機會做緊急工程處理,除了降壩引流,還有虹吸抽水、臨時壩體穩定等方式。不過對於施工人員來說,都還是有危險性,專家認為,可以學習日本遠端操控無人機具。

陳樹群舉例,像是電腦室遠端操控挖土,包括運送的車輛、放在卡車運走,全部都是無人機具在操作,這個是台灣未來可以學習的點。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