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初探馬太鞍堰塞湖深20公尺 蓄水量可能較推估低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目前中央確認馬太鞍溪堰塞湖穩定溢流中,尚無再次潰決風險,不過相關監測工作持續進行,日前成大團隊初步掌握湖深20公尺,蓄水量有可能比推估的低。農業部農村水保署也釋出災前災後的衛星影像比對,由於近期降雨較少,崩塌地呈現相對穩定的狀態。

大流量的水持續從堰塞湖溢流出去,特遣隊10月初抵達堰塞湖踏查,而災後當時研判溢流口下切80公尺,現在則下切更多了。

監測人員表示,「溢流口已經下切100公尺有餘了,周邊原先淹沒區的樹木都發生了枯死現象。」

馬太鞍溪堰塞湖潰決超過半個月,中央每天持續監控,11日上午確認溢流量穩定中。

前進協調所總協調官季連成指出,「現在目前堰塞湖仍然維持50萬噸到100萬噸的流量,是正常的。」

農村水保署也透過多時期衛星影像比對可見,今(2025)年3月底,堰塞湖尚未形成,河道暢通,初現崩塌跡象;到8月中堰塞湖初期蓄水,隨著時間推移面積擴大;到9月底潰決後,壩體急劇沖刷,接下來要密切監控水量對於堆積土砂的影響。

農業部農村水保署組長陳振宇說明,「以現況來講,最近都比較沒有下雨,看起來目前大致或者是相關周邊的崩塌地,還是呈現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況。」

要從空中監測,也希望能實際掌握湖底資訊,日前在空勤總隊與特搜教官協助下,成大研究團隊再次試圖重新放置水位計,希望來精準監測堰塞湖的水位消長,初步看到湖深最深約20公尺。

成功大學防災研究中心副主任臧運忠說:「堰塞湖的水深分布大致介於20公尺,是最深的水深,所以實際的蓄水量,可能比目前以前期地形推估的水量來低得多。」

成大防災研究中心預估,目前湖區有大量淤積,裝設水位計,若出現劇烈沖刷導致湖面水位變動,可第一時間掌握、即時預警,而日方此次也提供可投放的「投入式水位觀測浮標」協助我們監測,預定10月16日運抵台灣。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