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觀光人數倍增致南極融雪加速 科研活動也加重汙染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地球暖化加速南極融冰,觀光與科研活動則又讓情況雪上加霜,20年之間南極觀光人數從2萬暴增至12萬,船舶燃燒化石燃料與科研設施加重污染。研究顯示,南極土壤重金屬微粒比40年前高出10倍,一名觀光客就可能造成百噸積雪融化,學者呼籲加速再生能源轉型,減緩人類衝擊。

到世界的盡頭南極,親睹極地風光與生態,是不少人畢生的夢想。每年夏季,懷抱南極夢的遊客搭乘飛機或郵輪穿梭在海上冰山之間,全副武裝踏上冰原與企鵝並行,並近距離觀賞海豹的各種姿態。

儘管一趟南極之旅動輒數十萬到上百萬台幣,然而受到氣候變遷引發的末日恐懼感催化,愈來愈多遊客為了親睹絕世美景而樂意掏腰包。根據「國際南極旅遊業協會」的統計,過去20年間,每年前往這片白色大地的遊客人數從2萬人暴增到12萬人,未來10年還將激增到45萬人,大量的人類活動,為已經飽受全球暖化摧殘的南極,帶來更大的環境衝擊,人類活動除了觀光,也包括科學研究。

荷蘭格羅寧根大學氣候與數據學教授勞爾柯德羅表示,「無論是觀光客或研究人員,前往南極的唯一方式,是搭可能以化石燃料驅動的船或飛機,飛機同樣使用化石燃料,如果你停留在南極,多數取暖或所消耗的能源也多半來自燃燒化石燃料,燃燒化石燃料不僅會產生溫室氣體,還會釋放其他污染物,其中一些會殘留在積雪上,使積雪變得更暗進而加速融化。」

柯德羅發表在《自然永續性》期刊的研究指出,包括船隻、飛機、車輛和民生基礎設施使用的化石燃料,會產生鎳、銅、鋅與鉛等細微顆粒,導致南極融冰加速。

根據研究,一名觀光客可加速多達100噸積雪的融化,而研究人員造成的融雪量甚至高達1千噸。

另外研究人員在南極花了4年時間行走約2000公里,測量到重金屬污染的情況,深入分析後發現,南極大地的重金屬細懸浮微粒濃度比40年前高出10倍,顯示長期停留的研究計畫對南極環境的影響,可能比單一觀光客還要嚴重。

荷蘭格羅寧根大學氣候與數據學教授柯德羅說,「我們有45年前採集的樣本,若和那些在1980年代初觀光業蓬勃發展前取得的樣本相比,可以發現當時樣本中的重金屬濃度,比近年檢測到的濃度低了10倍。」

雖然目前南極禁止使用高污染的燃料油,旅遊業也開始採用油電混合動力船,但人類活動確實已經造成南極環境不可逆的破壞,比利時南極研究專家帕頓便指出,過去幾年南極海冰面積急速減少,最直接的影響是海洋生態的衝擊。

比利時冰河學家法蘭克帕頓說,「海冰面積減少的其中一項結果是,海冰形成後會釋放鹽、增加水的濃度會流到海底,但現在鹽愈來愈少,濃度高的水減少,會直接影響南極翻轉環流,南極翻轉環流對全球氣候很重要,有證據顯示,南極翻轉環流有減緩趨勢。」

氣候與環境的議題環環相扣,沒有人可置身事外,地球最後的淨土南極出現環境污染現象,意味著地球的氣候問題已經惡化到難以被忽視的程度。專家呼籲能源轉型,另一方面嚴加規範限制活動,推動有意識的永續旅遊方式,將碳足跡降到最低,以減輕人類活動對南極的衝擊。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