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歐洲入夏屢見破40°C高溫 研究:GDP恐受衝擊縮0.5%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歐洲最近持續被極端高溫壟罩,造成生產力下滑、用電飆漲,出現大量健康與森林野火等問題。一項研究顯示,今(2025)年歐洲GDP平均將因此減少0.5%,西班牙升溫超過攝氏10度,GDP損失更上看1.4%。歐洲環境署最新警告,如果無法有效遏止暖化,到2100年時,歐洲將面臨升溫攝氏7度的衝擊。同一時間川普的大而美法案上路,大砍再生能源補助,回歸高污染化石能源,對全球氣候危機又是一記重拳。

歐洲從6月底開始熱浪一波波,希臘、西班牙、義大利、法國等多國連續出現攝氏40度以上高溫,戶外工作者最是辛苦。

西班牙街頭藝人佛瑞迪透露,「如果街上40度,大猩猩服裝裡面就是45或46度,我困在裡面呼吸困難,你會脫水、頭痛、頭昏、想吐。」

建築工人表示,「我們一天工時不超過6小時,因為過了11時30分或中午,氣溫就熱到難以忍受,所以我們需要停下來休息。」

頻繁的紅色高溫警報,多國政府推出最炎熱時段禁止部分戶外工作的安全政策,造成工時縮短,生產力降低的經濟衝擊,也讓消費行為緊縮,人們熱到不想出門,餐飲娛樂業績減少,經營成本大幅升高。

麵包店業者指出,「我們的電費跟設備維護費用都顯著增加,因為用得很兇,我們生意也變得很差,因為熱成這樣,客人來得也少、買得也少。」

氣溫達到攝氏32度的一天,就損失相當於半天罷工的產能。安聯研究公司一份最新報告顯示,席捲歐洲的這波熱浪,可能導致2025年歐洲平均經濟成長縮減0.5%,從德國的0.1%到西班牙的1.4%不等,升溫高達攝氏10度的西班牙受創最重。

歐洲是全球暖化最快的大陸,已經比工業革命之前升溫攝氏2.3度,是全球平均的2倍。根據歐洲環境署EEA的氣候風險評估,到2050年,歐洲大陸的平均氣溫將比工業化前上升至少攝氏3度,2100年更可能突破7度。

如果無法有效控制暖化,每年將造成數十萬人死亡,各國政府稅收減少、支出增加、信用評等下跌、借貸成本高漲,屆時光是歐盟沿海洪水的經濟損失,每年上看1兆歐元。

這也是全球性的問題,安聯預測,今年全球GDP將因為高溫而損失0.6%,其中中國、義大利和希臘分別損失約1%,美國損失0.6%。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大規模減稅和削減開支的大而美法案順利通過,對能源轉型又是一擊重拳。

川普說:「煤礦工人、煤炭又回來了,我們裝了一堆風力發電,它一點用都沒有,除了毀壞美國的土地和山谷、殺死飛鳥,很脆弱又很貴,還都是中國製造。」

川普高唱綠能是大騙局,支持自己傳統金主,也就是石油、煤炭和天然氣等高排碳能源的回頭路,未來空氣污染與暖化造成的極端天候勢必加劇。

大而美法案將陸續終結拜登政府任內,對風電,光電等新能源的減稅與補貼,民眾在家裝設太陽能板,購買電動車的費用將會暴增,也影響相關產業數千個工作機會。

哥倫比亞大學氣候學院院長艾布拉姆森認為,「會減緩我們自身的全球競爭力,並讓我們處於一個脆弱的地位,不再是創新能源的領導者。」

不久前自然氣候變遷期刊登出的研究報告指出,1990年以來,全世界最有錢10%人口的消費與投資等碳足跡,包辦了全球三分之二的暖化效應。最富有的1%人口,對全球百年一遇熱浪的貢獻度是一般人的26倍,對亞馬遜乾旱的貢獻度則是17倍。

研究呼籲,對富人資產與碳密集的投資課稅,是扭轉氣候風險的重要槓桿,比全面課徵碳稅更公平。全球將近三分之一的億萬富翁在美國,超過中國、印度與德國的總和。不過對超級富豪的增稅舉動近年來推動困難,川普回鍋白宮之後更不樂觀。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