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博館
-
從台灣划獨木舟跨越黑潮抵日 學者還原南島民族遷徙海路
|全球日本沖繩的與那國島與台灣往來歷史悠久,學者研究指出,早在3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台灣到與那國的海路可能就是南島民族遷徙日本的途徑。2019年實驗以獨木舟成功航行,加上電腦模擬,證實這段海域在當時具備可行性。
-
台中科博館「鯨掘」特展 可近距離觀察鬚鯨化石清修
|文教科技2022年台灣本土學術團隊,在屏東恆春挖掘出一具18公尺的鬚鯨化石,今(2025)年夏天是首度與大眾見面,台中科博館打造了一間化石清修展演室,讓民眾近距離觀察清修化石的過程。
-
台灣雲豹標本因地震受損 國內首用「3D高斯潑濺法」建模
|文教科技阿里山博物館珍藏了一具有文獻紀錄的台灣雲豹標本,因為地震受損,今(17)日決定捐贈給自然科學博物館來典藏,並且是國內首度運用「3D高斯潑濺法」為標本建模,將有助於學界研究台灣雲豹。
-
阿里山博物館臺灣雲豹標本 捐予臺中科博館
|林業保育署嘉義分署的阿里山博物館,珍藏一隻有文獻紀錄的臺灣雲豹標本,毋過受著地動損害,今仔日決定捐予修復單位,也就是佇台中的自然科學博物館典藏,而且是國內頭一改運用「3DGS」這款技術來替標本重建幼路的痕跡,對臺灣雲豹的研究真有幫助。(這條新聞標題、前言是臺語文。)
-
921地動25週年 賴總統視導國家防災日活動
|今仔日(21)是921大地震25周年,總統賴清德去台中「921地震教育園區」,視察國家防災日的活動。今年31歲,當初921才6歲,經過86小時才予人救出來的災民張景閎,今仔日(21)也出面感謝當初救災的國內外的組織。(新聞標題、導言為臺語文)
-
一年一世代~謎之大紫蛺蝶|守住牠們的沙朴大樹【我們的島】
|環境自帶長長的吸管品嘗腐果,發酵的果實讓大紫蛺蝶迷醉了。很美、但數量很少,少到瀕臨滅絕。身為一級保育類,卻因為研究難度高,基礎資料非常匱乏。為什麼大紫蛺蝶變得這麼少?此刻,能為牠們做些什麼?
-
台灣無化石專法,珍貴歷史資產岌岌可危!【獨立特派員】
|環境穿越狹窄的岩壁,走進恆春頭溝,靜靜躺在岩層中的鯨魚變成了化石,在26萬年後的現今被人類發現。然而,化石出土,「無法管」的問題卻也隨之露出。台灣沒有化石專法,蓄意破壞或是自行挖掘販賣都不會有罰則。面對無法可管的窘境,該如何保護這大自然留給我們的珍貴歷史資產?
-
日科博館募資繳電費 9.5小時達標1億日圓
|全球日本館藏豐富的國立科學博物館,因為國際能源價格飆漲,1年的電費支出翻倍,光靠節能跟削減支出不足以因應,因此發起雲端募資。日本民眾慷慨解囊短短9個半小時,就達到1億日圓、大約新台幣2220萬元的目標。
-
科博館機械恐龍完成維護 穿上聖誕套裝至明年1/8
|文教科技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十分受到小朋友喜歡的機械恐龍,今(29)日換上了耶誕套裝亮相,讓來參觀的民眾直呼好可愛。而因為疫情影響,3年沒維修的機械恐龍,也在近期完成維護,讓機械恐龍能生動的活動。遊客吳小姐說:「之前帶他(小孩)來的時候,看到很多小朋友在旁邊看到(恐龍)就是在大哭,所以這次變成聖誕造型的話,應該小朋友比較不會害怕。」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長焦傳金表示,「在今(2022)年年初的時候,我們幫機械
-
文物保存著重延緩耗損 是否修復須看目的性
|生活故宮國寶損壞,文物的保存和修復,外界高度關心。以收藏自然史文物為主的台中科博館表示,文物的保存著重延緩耗損,也就是恆溫、恆濕的環境外,對於光害、蟲害都要嚴格管控。是否要修復則是要看目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