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雲豹標本因地震受損 國內首用「3D高斯潑濺法」建模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阿里山博物館珍藏了一具有文獻紀錄的台灣雲豹標本,因為地震受損,今(17)日決定捐贈給自然科學博物館來典藏,並且是國內首度運用「3D高斯潑濺法」為標本建模,將有助於學界研究台灣雲豹。
珍貴的台灣雲豹標本,擺放在科博館恆溫恆濕的庫房當中,再透過最新3D建模與生成式AI技術,生動呈現雲豹的姿態。
這具由林業保育署嘉義分署珍藏90年的台灣雲豹標本,17日是正式捐贈給科博館,並且以數位典藏方式保存,守護自然歷史資產。
嘉義林業保育分署分署長李定忠表示,「館方這邊有一個好的保存條件,那如果說他們能做相關適當的保存,我想說我們就能夠把這個珍貴的標本捐贈給他們。」
2014年,台灣雲豹被認定已經滅絕,但近年還是傳出有人目睹,引發各界高度關注。這具標本最早是1935年在林保署阿里山博物館展出,為全國第2隻具有文獻紀錄的台灣雲豹標本。
歷經921地震受損,委由科博館修復,再運用「3D高斯潑濺法」無死角、高解析度重建毛髮與紋理,將有助於學術研究並提供給民眾近用。
科博館營運典藏與資訊組科長蔡經甫指出,「以這隻台灣雲豹為例,我們大概拍了295張,然後是各個不同的角度,然後最後用電腦方式,去模擬出牠重建以後的這些紋理跟毛髮的這些細節。」
雲豹復育研究會理事長姜博仁認為,「這些貓科,牠特別的花紋,牠有點像我們人的指紋一樣,每一隻都不一樣,3D建模我要去比對牠的斑紋,跟以前的舊照片,有些特徵如果真的可以比對出來的話,這是真的有可能很不一樣的。」
館方強調,目前全球僅5件有文獻紀錄的台灣雲豹標本,除國立台灣博物館、科博館,另外3件收藏於英國大英博物館、德國柏林自然博物館與日本科學博物館,此標本更加確立台灣曾有雲豹的事實,提供科學研究,也有歷史文化上的意義。
黃瑀喬/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