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
-
太魯閣立霧溪出現堰塞湖 林保署發布紅色警戒
|環境花蓮光復鄉才剛受到堰塞湖溢流衝擊,太魯閣山區今天又出現新的堰塞湖。林業保育署花蓮分署緊急通報,因為舊台8線路邊坡崩坍造成立霧溪出現堰塞湖,淤高近20公尺,立霧溪水急漲,有溢滿潰決的可能,警方及公路單位趕緊勸離燕子口以下遊客、封閉路段淨空車輛,縣府也啟動強制撤離民樂部落、民有部落以及東部電廠員工。
-
美國西北部虎鯨群瀕危 海底電纜偵測聲音協助保育
|全球某些虎鯨因為噪音污染與食物匱乏等因素,正處於瀕危狀態。現在有科學家,利用已經大量鋪設在海底的光纖電纜,來偵測虎鯨的聲音,進而掌握牠們的動態,希望進一步協助研究與保育。
-
風電光電的困局|綠能開發問題在哪?【我們的島】
|地方政府大力推動再生能源發電,規劃2026年達到能源占比20%,其中太陽光電裝置容量,2025年要完成20GW的目標,於是民間業者大力興建光電、風電等綠能設施,成為市場規模高達兆元的產業。但是在高度擴張,大量開發土地下,影響生態、農業,產生許多問題。
-
保育組織指北海鱈魚過度捕撈 英漁業界稱數據有落差
|全球英國一家保育組織的報告指出,英國前10名漁業資源中,有好幾種魚類都被過度開發,數量已降至「極度危險」的程度。上個(9)月國際海洋探勘理事會甚至建議,應該全面停止捕撈「北海鱈魚」,因為魚群數量已接近崩潰。然而,英國漁業界提出反對意見,宣稱這些數據「不正確」。
-
潰壩之後—紅色警戒持續中【我們的島】
|地方堰塞湖潰壩災後的第七天,被滾滾泥流淹沒的花蓮光復市區沙塵飛揚,彷彿歷經一場慘烈的戰爭。街上小山貓、怪手、卡車來來回回,在重機具沒辦法進入的室內,來自全台各地的鏟子超人,一鏟一鏟幫受災民眾清理家園,用實際行動給驚魂甫定的居民,最有力的支持。
-
南非黑腳企鵝驟減97% 專家指10年內恐消失
|全球到南非觀光,很多遊客不會錯過觀賞黑腳企鵝,又名非洲企鵝的黑腳企鵝,平均身長為70公分,模樣嬌小可愛。不過根據自然保護組織的統計,黑腳企鵝的數量已經驟降達97%,每年平均以約8%的速度持續減少中,原因之一是牠們的主食沙丁魚與鯷魚遭到過度捕撈。專家警告,如果不立即採取積極措施,黑腳企鵝恐怕在10年內就會消失。
-
畢生奉獻黑猩猩研究與保育 珍古德辭世享耆壽91歲
|全球享譽全球的動物學家、保育學家與人道主義者珍古德博士,在美國加州巡迴演說途中辭世。她一生投注在黑猩猩的開創性研究,對人類的溯源和研究,留下豐厚的智慧遺產。1977年創立的「珍古德研究所」、1991年創辦的「根與芽」計畫,在保育動物與地球生態工作,都有卓越貢獻。台北市立動物園也發文緬懷感謝珍古德,啟發全球投身保育、共創永續未來。
-
預知災難紀事:馬太鞍溪堰塞湖潰壩事件【我們的島】
|環境9月23日下午兩點三十分,位於花蓮縣萬榮鄉馬太鞍溪上游的堰塞湖,在樺加沙颱風帶來的豪雨中發生溢流,導致潰壩,狂暴的泥流沿著溪床宣洩而下,硬生生沖斷了馬太鞍溪橋,洪水越過堤防,灌入街道,吞沒民宅與聚落,宛如末日般的場景,震撼全台。從堰塞湖成形到溢流,這場災難帶給我們哪些啟示?
-
特有種「台灣葉鼻蝠」 群聚池上玄天宮塔樓30年
|地方大多數的人對蝙蝠存在負面偏見,但在台東池上的富興村,有間廟宇30年前興建時,因為塔樓還沒有完全封住,沒想到就飛來蝙蝠「入住」,後來慢慢的形成一個族群,數量最多有上千隻。當地的保育團體長期觀察,發現牠們是台灣特有種「台灣葉鼻蝠」,是台灣最大型的食蟲蝙蝠,對當地的農作物很有幫助。由於現在野外的蝙蝠愈來愈少,保育團體就在廟裡的空間設立了解說站,希望改變人們對蝙蝠的偏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