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
-
南非黑腳企鵝驟減97% 專家指10年內恐消失
|全球到南非觀光,很多遊客不會錯過觀賞黑腳企鵝,又名非洲企鵝的黑腳企鵝,平均身長為70公分,模樣嬌小可愛。不過根據自然保護組織的統計,黑腳企鵝的數量已經驟降達97%,每年平均以約8%的速度持續減少中,原因之一是牠們的主食沙丁魚與鯷魚遭到過度捕撈。專家警告,如果不立即採取積極措施,黑腳企鵝恐怕在10年內就會消失。
-
畢生奉獻黑猩猩研究與保育 珍古德辭世享耆壽91歲
|全球享譽全球的動物學家、保育學家與人道主義者珍古德博士,在美國加州巡迴演說途中辭世。她一生投注在黑猩猩的開創性研究,對人類的溯源和研究,留下豐厚的智慧遺產。1977年創立的「珍古德研究所」、1991年創辦的「根與芽」計畫,在保育動物與地球生態工作,都有卓越貢獻。台北市立動物園也發文緬懷感謝珍古德,啟發全球投身保育、共創永續未來。
-
預知災難紀事:馬太鞍溪堰塞湖潰壩事件【我們的島】
|環境9月23日下午兩點五十分,位於花蓮縣萬榮鄉馬太鞍溪上游的堰塞湖,在樺加沙颱風帶來的豪雨中發生溢流,導致潰壩,狂暴的泥流沿著溪床宣洩而下,硬生生沖斷了馬太鞍溪橋,洪水越過堤防,灌入街道,吞沒民宅與聚落,宛如末日般的場景,震撼全台。從堰塞湖成形到溢流,這場災難帶給我們哪些啟示?
-
特有種「台灣葉鼻蝠」 群聚池上玄天宮塔樓30年
|地方大多數的人對蝙蝠存在負面偏見,但在台東池上的富興村,有間廟宇30年前興建時,因為塔樓還沒有完全封住,沒想到就飛來蝙蝠「入住」,後來慢慢的形成一個族群,數量最多有上千隻。當地的保育團體長期觀察,發現牠們是台灣特有種「台灣葉鼻蝠」,是台灣最大型的食蟲蝙蝠,對當地的農作物很有幫助。由於現在野外的蝙蝠愈來愈少,保育團體就在廟裡的空間設立了解說站,希望改變人們對蝙蝠的偏見。
-
-
「硨磲貝」剛移植就遭盜 花蓮縣府擬列保育物種
|環境花蓮石梯坪海域是復育硨磲貝的重要基地,不過日前卻發生5顆移植不到一個禮拜的硨磲貝遭人為盜走。硨磲貝在台灣雖然數量稀少,但因為沒有被列為保育類,不少地區都曾發生偷採事件。海保署表示,將透過資源監測調查,強化相關人工繁養殖跟復育的可能性。
-
AI生成「鳥媽媽為雛鳥擋雨」影像 研究示警恐威脅生態保育
|環境刊登於《保育生物學》期刊的一篇最新文章指出,AI人工智慧生成的野生動物影像,可能扭曲民眾對生態的理解,甚至威脅保育工作。作者表示,許多社群使用者會藉由發布逼真、鮮明的AI動物影像換取點閱,但像「鳥媽媽為雛鳥擋雨」這類擬人化的描繪,反而容易讓觀眾誤以為動物帶有「母愛」等人類情感,進而曲解動物實際行為模式。
-
全台首次專機放流櫻花鉤吻鮭 「國寶魚」保育現況一次看
|環境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與民間業者合作,今(4)日首度以直升機執行「護魚專機」,將櫻花鉤吻鮭運送至司界蘭溪上游放流。雪霸處指出,本次共流放約240尾櫻花鉤吻鮭,且原本人力運送須至少5到6小時的路程,最終僅約2小時就完成任務,有望開拓全新復育地點。
-
極危植物海米生存戰:一場跨界合作的保育行動【我們的島】
|新北市貢寮區的龍門沙灘,綿延北海岸三公里,在這片黃金沙灘上,有個不起眼的植物,正面臨生存危機,全台灣本島更只有在這裡出現,它就是《2017臺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名錄》中,被列為國家極危植物的「海米」。
-
外來種入侵宜蘭微棲地柯林湧泉 林業署展開清除作業
|地方宜蘭縣柯林村湧泉眾多,因長年水溫穩定在18度,吸引許多物種棲息,是重要的「微棲地」,但近年遭到吳郭魚、巴西烏龜等外來物種入侵,破壞當地的生物多樣性;林業署和農水志工合作,展開外來種清除作業,未來也規劃將湧泉申請為保育共生地,打造國土生態綠網的關鍵棲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