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列入紅皮書極危物種的「波口鱟頭鱝(音奮)」是一種鯊魚俗稱飯匙鯊,在台灣還未列入保育。由於牠的外形像魟魚又像鯊魚,還有像恐龍一樣尖尖的背鰭,長像奇特,通常捕獲的活體會被賣到水族館當動物明星。不過8日在台東縣成功鎮有漁民捕獲一尾活體波口鱟頭鱝,拍賣時被魚販買下後野放回歸大海。
台灣一級保育類的野生動物中,食蛇龜在10多年前被中國業者相中,成為炒作對象,因為價格高,盜獵情況非常嚴重。屏科大老師則帶著一批龜到東部山區野放,希望對野外族群的繁衍有所幫助。
花蓮野鳥協會去年底接獲通報,有一隻相當罕見的東方白鸛全身無力趴在壽豐鄉水池邊,經救援照顧已恢復健康進行野放。另外,有媒體報導吉安鄉出現更罕見的夏威夷萊島鴨,但還需進一步確認。
有民眾目擊到熊媽媽帶著兩隻小熊散步的畫面,模樣相當可愛,這是近期第3度在南橫公路發現黑熊蹤跡,保育專家除了呼籲民眾不要打卡,暴露黑熊行蹤或路線,也要避免騷擾引發危險。另外南投集集特生中心去(2021)年12月,野放的石虎「壽司」,保育人員30日接獲發報器傳出的死亡消息,追蹤發現發報器遭割下,研判可能遭遇不測。
南投集集特生中心去(2021)年12月野放石虎「壽司」,保育人員本(12)月才剛發文慶祝野放1周年。但30日接獲發報器傳出的死亡消息,追蹤發現發報器遭割下放進塑膠袋,研判可能遭遇不測。特生中心表示,如果民眾通報誤捕不會有罰則,希望趕緊搜尋到壽司的下落。
澎湖大義宮有8隻養了超過50年的海龜,其中有3隻在今年6、7月相繼死亡,僅存5隻。在海保署等單位協調下,由水試所的海研中心收容,經過了幾個月觀察和照顧,確認健康還有捕食能力,已經來到野放標準,因此在昨天讓5隻海龜回到大海,海保署也在其中2隻身上裝設發報器,定期追蹤移動路徑,還有環境情況等數據。
農委會林務局這3年來救援野放5隻台灣黑熊,其中1隻在台東廣原落單,母的小黑熊Mulas,已經野放2年4個月,身上的衛星項圈早就脫落。林管處在牠的活動熱點架設紅外線自動照相機,驚喜拍到牠的近況,不只體態結實且毛色亮麗,還出現牠與另1頭黑熊嬉戲的畫面。
集集特生中心在去年2月野放成年石虎永哥,研究團隊6日收到死亡訊號,證實遭到犬殺,野放宣告失敗。學者表示,犬隻屬於掠食者角色,對於野放的野生動物可能造成衝突,從2019年統計以來,已經有10多起石虎被犬殺的紀錄。
阿根廷東北部的伊貝拉自然公園是全球第2大溼地,過去因過度狩獵與開墾,讓大部分野生動物絕跡,但在過去15年裡,科學家與環保人士努力引進瀕危或曾經滅絕的本地物種,讓整個區域重新野化,包括食蟻獸、金剛鸚鵡,甚至美洲虎都歸位,要逐步重建多樣平衡的生態。
去年8月中被野放的崁頂黑熊,至今已經野放超過9個月。林管處根據項圈定位,追蹤活動情況,發現這隻黑熊已經有找到固定棲地,而且行動矯健,推測健康狀況良好。工作人員得知黑熊平安後,也覺得相當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