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
-
澎湖老魚灶的新風貌|燒陶創造藝術新價值【我們的島】
|澎湖過去有許多魚灶,烹煮魚類利於保存。隨著歷史過往,魚灶漸漸沒落,甚至不斷崩壞消失。兩位藝術家在澎湖,運用魚灶燒陶,創作陶藝作品,開創魚灶的再利用。
-
-
澳瓶鼻海豚用海綿狩獵防受傷 也學會適應聲納障礙
|全球海豚的聰明超乎想像,科學家多年前就發現,澳洲鯊魚灣海洋保護區的瓶鼻海豚,會撿拾海綿當作嘴巴前端的保護套,翻找海底砂石之間的沉積物,把躲藏其中的魚給趕出來再捕抓,也因為有海綿的保護就不容易受傷。最新研究更發現,使用海綿會妨礙海豚重要的聲納探測系統,但牠們也學會克服障礙,讓科學家們很佩服。
-
英新創公司推骨灰人工魚礁環保葬 每座要價15萬台幣盼明年上市
|文教科技英國新創公司「Resting Reef」近期推出新的環保葬模式--把往生者骨灰製成人工珊瑚礁,協助海洋復育。該公司表示,先前在印尼峇里島試驗的寵物骨灰紀念魚礁,成功將該區域的魚類多樣性提升了14倍,目前正在申請許可,期望明年可在英國建造首座人類骨灰魚礁區,初估費用約為每座魚礁3900英鎊(約新台幣15.6萬元)。
-
英研究揭小丑魚有「節能模式」 隨海溫升高縮小體型保命
|全球動畫電影《海底總動員》(Finding Nemo)的主角小丑魚「尼莫」,收服了許多影迷的心。而現實生活中的小丑魚也相當神奇,英國研究人員發現,隨著海水溫度升高,小丑魚竟然會自動縮小他的體型以節省能量。這也是第一次在成年的珊瑚礁魚類身上,發現這種適應環境的本能。
-
宜蘭養殖業者設循環水系統 稱用水量僅10%
|地方宜蘭縣有淡水漁類養殖業者斥資在室內場設置循環水系統,業者表示用水量僅是一般放流養殖的十分之一,省下不少水。而這些淡水養殖業的用水量大,對環境影響不小,例如冬山鄉的香魚養殖業就被懷疑導致八寶、丸山地區的湧泉減少;至於推廣業者建置省水系統,公部門有補助。
-
澳洲研究:南澳河口紅樹林幼苗倍增 外來種牡蠣成關鍵
|環境外來種對生態影響的衝擊一直廣為人知,但近期研究發現,在澳洲的一處河口中,由外來種「太平洋牡蠣」形成的牡蠣礁,卻反而提升了當地的生物多樣性。研究指出,牡蠣礁不僅讓當地紅樹林幼苗增加1倍,也讓螃蟹、螺等無脊椎動物的數量上升8倍,提供魚類更多食物;但除了正面影響外,牡蠣礁同時也為其他外來種提供棲地,影響當地生態平衡。
-
美團隊首度發現魚類捕食珊瑚行為 有助降低珊瑚復育成本
|環境美國的珊瑚復育研究團隊,近期首次捕捉到會捕食珊瑚的3種魚類,包含紅帶鸚嘴魚、四斑蝴蝶魚和綠鸚鯛。研究團隊認為,此發現有利於珊瑚復育,降低魚類掠食影響、減少復育成本。由於人工分析影像極為耗時,團隊也計畫引入AI協助,讓分析過程自動化加速進行。
-
日本海水溫度逐年上升 沖繩熱帶魚類出沒九州海域
|全球暖化還會導致海水溫度上升,對海洋生態乃至於地區的漁業和食物鏈都會造成不小的衝擊。像是日本九州地區附近海域,近年來大量出現以往只有沖繩地區出沒的魚類,另外由於水溫上升造成珊瑚大量白化,漁民的撈捕成果也受到不小的衝擊。
-
台中綠川平安夜漂大量魚屍 水利局初判低溫釀暴斃
|地方昨(24)日是平安夜,台中市府在綠川布置燈區歡慶耶誕,民眾賞燈卻發現河面上出現大量魚屍,水利局連夜處理,經檢測水質、水量、重金屬都沒有問題,初步研判是低溫造成魚類暴斃,後續會將魚屍送農業部農試所檢驗了解確切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