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從海鳥食性看魚類資源 賞鳥促成公民科學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從海鳥的習性可以觀察台灣周邊海洋的魚類資源變化,跟著專家一起出海去看看。

頂著烈日,台北鳥會的志工乘船尋找海鳥,希望拍到鳥吃魚的照片。

台灣大學野生動物研究室博士生張瀚柏表示,「礁岩上面大概停了十幾隻快二十隻,透過了解牠們去吃哪一些東西,比如說他們是吃頭足類的、魷魚小卷這些或者是吃可能我們常見的一些小魚,這個我們就可以知道說可能在什麼季節牠們比較容易出現,因為這些漁業資源牠們可能也是有季節性的變化。」

台北鳥會志工說道,「又一隻又要開始了,白腹鰹鳥滿會抓頭足類的,牠會砲彈式俯衝下去抓魚,大水薙,這次有這張就值回票價了。」

不只出海拍鳥,台北鳥會也鼓勵鳥友上傳拍到的海鳥啣魚照片到社群平台。這項計畫從2023年11月20日開始,截至2024年9月3日,已經累積了868張照片,拍到45種海鳥,並且委託友善釣魚小組和魚類學者合作分析。

推動友善釣魚管理計畫研究助理林文彬說:「現在目前來講的話,都是以鯡科跟鯷科會比較多。」

台北海科大海洋休閒觀光系助理教授江欣潔則說道,「因為我們知道現在海廢很多,也許可能會看到牠吃的這些魚,其實是吃到一些海廢或重金屬污染,我們可以知道整個食物鏈。」

透過志工收集影像資料,把賞鳥活動提升為公民科學,紀錄發現的鳥種與牠們所吃的魚類,希望希望理解兩者之間的變動關聯。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