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異
-
三花貓為何母貓居多?美日科學家破解基因密碼
|全球沒養貓的人可能不知道,三花貓幾乎清一色是女生,而10隻有9隻胖的橘貓,則大多是男生;這背後可不是巧合,而是和基因有關的自然奧秘。日本和美國的科學家經過多年的研究,終於破解藏在喵星人毛色裡的基因密碼。
-
躁鬱症、憂鬱症為多基因疾病 慢性止痛等藥或可成為治療選項
|文教科技憂鬱症或是躁鬱症可能是受到很多因素影響,包括生理、家庭、環境等因素,不過台大公衛系教授郭柏秀的研究團隊發現基因也可能有影響。研究證據支持,憂鬱症與躁鬱症屬於多基因疾病,需要上百個基因的微小效應累積,除了既有的藥物,慢性疼痛藥物、抗癲癇藥物未來也很有可能成為治療的候選清單。
-
研究:南韓濟州島海女潛水傳統 演化出血壓調節及耐寒基因變異
|全球南韓濟州島傳統職業「海女」長年不靠呼吸裝備,潛入寒冷海水徒手捕撈,《Cell》期刊新發表的研究指出,濟州島人已演化出耐寒及血壓調節的基因變異,讓他們能適應潛水環境。
-
西北歐多發性硬化症比例高 疑史前移民基因變異所致
|全球英國的《自然》雜誌刊登了1項丹麥研究報告顯示,西歐與北歐各國罹患「多發性硬化症」(MS)的比例偏高,可能與公元前3000年左右、大批從東歐大草原移入歐洲的遊牧民族、所留下的基因變異有關。不過除了統計上的相關性之外,觸發「多發性硬化症」(MS)的機制還有待驗證。
-
衛星航拍監測地表變異點 屏東、台南居全國前2名
|環境屏東縣與台南市最近5年的衛星變異點監測通報數高居全國前2名,儘管這2個縣市政府都強調合法數量占了4、5成,但環團批評是光電場無限制開發、廢棄物濫倒以及農地、魚塭開發造成,要求縣市政府應該負起責任,嚴查到底。
-
建重症兒童基因資料庫 民團攜手中研院造福罕病童
|社福人權癌症已連續41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部分癌症病童可能因得不到很好的治療,提早結束生命去當天使,台灣重症兒童協會與中研院等,共同建置重症兒童基因資料庫,成功將「骨髓衰竭症」及「嗜血症」、這兩種罕見卻致命的兒少重症,透過基因變異鑑定,找到精準細胞及藥物療法,3年來,已造福30多位病童恢復健康。
-
中興大學研發訊號增強晶片 可檢測變異病毒成全球首例
|文教科技國立中興大學研究團隊研發出一種訊號增強晶片,透過表面的電漿效應,可以增強物質特異結構的散射作用,分析出光譜數據。這項技術可以應用在檢測病毒是否有變異,以及相關的抗體、抗原,或是相關的生醫檢測等,不僅是全球首次的發明,也登上國際期刊。
-
莫德納XBB.1.5疫苗通過EUA 估9月底開打
|生活為了對抗新冠肺炎新變異病毒株XBB.1.5和XBB.1.16,食藥署昨(13)日召開專家審查會議,同意核准莫德納XBB.1.5疫苗專案輸入。適用對象包含6個月以上兒童、青少年以及成人主動免疫接種。預計9月最後一週開打,首波開放65歲以上長者,提供200萬劑。
-
確診COVID-19為何無症狀? 美研究:有特定基因變異者未發病機率高8倍
|全球真的有「天選之人」。美國一項研究指出,體內有特定基因變異者,確診COVID-19但無發病的機率比別人高8倍,這和人體內的人類白細胞抗原(HLA)有關,也希望在未來能有新的疫苗或治療方法。
-
指揮中心今欲退場 學者:猶愛防變異致重症死亡
|疫情指揮中心對2020年1月20,成立到今千外工,這馬宣佈後禮拜,5月初一開始欲解散。紲落來欲按怎預防疫情閣夯起來?有學者建議,愛定期檢測環境,嘛愛繼續做血清抗體調查。追蹤高風險族群,避免重症死亡,逐家才袂驚惶,才有才調恢復疫情進前的生活。(本則標題、導言、內文皆為臺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