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發展法
-
台東南田列入火箭發射場候選 在地樂見帶動社區發展
|地方政府推動太空發展,但我國還沒有一座國家發射場,今(2024)年已經公告屏東九鵬和台東南田為候選場址,國科會依規定要舉行公聽會,聽取當地居民意見後,明(2025)年完成發射場址規畫。國科會上週在台東縣南田村舉辦第一場公聽會,當場居民說已經準備好迎接國家發射場;台東縣政府今(2)日表示,縣府行政部門會全力協助國家發射場設在台東。
-
亞利安5號火箭完成最後任務 接班火箭時程延宕
|文教科技1996年首度試射歐洲的亞利安5號火箭後,歷經117次的任務,5日在法屬圭亞那完成最後一次發射。目前全球只有美、俄、中等7國具有火箭發射能力,但接替亞利安5號的6號火箭上路時程延宕,對比火箭發射市場的蓬勃發展來看,能否掌握優勢,全球都在加緊努力。
-
挑戰火箭MIT,台灣太空產業發展中。【獨立特派員】
|產經太空時代已經來臨,2021年底台灣第一個國家級的科研火箭發射場,在屏東縣牡丹鄉的旭海村誕生。原訂5月3日要在此基地進行首場試射的陽明交通大學前瞻火箭研究中心,研發的是可以導控飛行方向的混合式火箭,如果成功將是領先全球的研究。
-
科研火箭試射忍痛取消 火箭阿伯吳宗信團隊夢想不滅
|文教科技屏東旭海火箭場,原定今天上午要進行首度科研火箭試射,但前天晚間風雨過大,研發團隊昨天檢測又發現「航電飛控系統無法正常運作、修復」,只好宣布取消,必須做好更萬全的準備,再擇期申請試射。這支團隊是由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十年前成立,經歷過無數次的實驗和失敗,依然堅持朝夢想前進,要打造出屬於台灣的自製火箭!
-
台灣推第三期太空計畫 估2028年前投入251億自製衛星發射
|文教科技屏東旭海火箭發射場正式啟用之後,近日將進行「HTTP-3A」第二節火箭的第一次飛行測試,可望成為台灣太空科技發展的新里程碑。最近這幾年台灣也持續推動第三期太空計畫,預估到2028年之前要投入251億自製衛星發射。與此同時,也陸續在2021年、2022年通過「太空發展法」,以及讓「國家太空中心」改制為行政法人,期待能提升科研能力,並協助產業布局,跟上全球的太空發展潮。
-
中央大學將改良飛鼠號 挑戰我國首次國際登月任務
|由中央大學團隊研發的立方衛星「飛鼠號」,今年一月在美國成功發射運作。校方近期宣布投入產學合作,要延伸、改良「飛鼠號」技術,計畫在2023年把科學酬載儀器送往月球,為台灣的太空科技發展開拓新局面。 今年1月24日,台灣團隊自主研發的兩顆立方衛星跟著SpaceX的獵鷹九號火箭升空。事隔近五個月,研發出「飛鼠號」立方衛星的中央大學,宣布投入產學合作,要把飛鼠號技術延伸,進一步挑戰深太空任務。
-
太空產業商業化 《太空法》審查關注人才培育
|兩岸太空產業發展從過去著重在軍事、通訊層面,到近年來逐漸轉為商業行為,台灣在這波全球趨勢當中,該有什麼樣的定位?立法院審查《太空發展法草案》,朝野立委都關注人才培育問題,因為目前和太空領域的相關校系數量並不多、人才明顯不足,建議未來要跨部會合作,否則對於太空產業的長期發展不會有利。 在圖表中呈現各國衛星對天氣預報的貢獻度,氣象局長鄭明典指出,代表福衛七號的紅色,造價比其他衛星相對低,但整體表現不錯,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