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NASA原本要在美東時間2月27日,將新一批的太空人送往國際太空站,結果在發射前的最後一刻發現問題,因此延期。整體發射任務在2日凌晨,也就是台灣時間下午1點多的時候順利結束。這趟任務的4位太空人,分別來自美國、俄羅斯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他們將接替去年10月上太空的同仁,在國際太空站待6個月時間。
美國NASA在16日,成功發射阿提米絲一號計畫的SLS火箭,重啟登月的第一步。而日本也在18日宣布,將跟隨盟友美國的腳步,延長參與國際太空站ISS的計畫到2030年。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一個宣布延長參與ISS營運的國家。與此同時,日本也和美國,針對「月球門戶」的合作協議簽約,未來至少會有一名日本太空人,參與登月計畫。
中國打造天宮太空站的第3個艙段夢天實驗艙,10月31日在中國海南發射升空,也象徵天宮太空站的初步建構即將完成。目前的國際太空站ISS,是由美、俄、日等國合作,中國一直被排除在外,因此這個天宮太空站的成功與否,都能凸顯未來的國際角力上,太空領域也會是重要環節。
台灣選手再次在國際取得好成績,由日本JAXA和美國NASA主辦的「國際太空站」KIBO機器人程式設計挑戰比賽,由台灣的學生團隊打敗日本、美國等9個國家的隊伍,獲得冠軍。
美國第一位原住民女性太空人曼恩,在6日和其他3位太空人順利抵達國際太空站,並在19日經由衛星通訊和地球打招呼。她也感謝家鄉部落的祝福,並展示母親送的禮物,向族人致敬。
俄烏戰爭延燒至今,美國和俄羅斯同樣局勢緊張,但是太空領域的相關交流依然進行。美國時間5日中午,一艘搭載飛龍號太空船的SpaceX獵鷹9號火箭,將4位太空人送往國際太空站,包含一位俄羅斯唯一現役的女性太空人。
俄羅斯太空總署推出首度公開亮相的新一代太空站ROSS。儘管整體結構比十多國合作的國際太空站ISS簡單,不過,這顯示俄方先前所說要退出ISS,並不是玩笑話,只是尚未提出正式的時間表。
俄羅斯再度提出2024年退出國際太空站計畫團隊,並指出將全力投入建造「俄羅斯軌道服務太空站」。對此,美國政府表達驚訝與遺憾。不過美國太空產業界認為,俄方沒把話說死,未來如何發展還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