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發展法
-
挑戰火箭MIT,台灣太空產業發展中。【獨立特派員】
|產經太空時代已經來臨,2021年底台灣第一個國家級的科研火箭發射場,在屏東縣牡丹鄉的旭海村誕生。原訂5月3日要在此基地進行首場試射的陽明交通大學前瞻火箭研究中心,研發的是可以導控飛行方向的混合式火箭,如果成功將是領先全球的研究。
-
台灣推第三期太空計畫 估2028年前投入251億自製衛星發射
|文教科技屏東旭海火箭發射場正式啟用之後,近日將進行「HTTP-3A」第二節火箭的第一次飛行測試,可望成為台灣太空科技發展的新里程碑。最近這幾年台灣也持續推動第三期太空計畫,預估到2028年之前要投入251億自製衛星發射。與此同時,也陸續在2021年、2022年通過「太空發展法」,以及讓「國家太空中心」改制為行政法人,期待能提升科研能力,並協助產業布局,跟上全球的太空發展潮。
-
太空產業商業化 《太空法》審查關注人才培育
|兩岸太空產業發展從過去著重在軍事、通訊層面,到近年來逐漸轉為商業行為,台灣在這波全球趨勢當中,該有什麼樣的定位?立法院審查《太空發展法草案》,朝野立委都關注人才培育問題,因為目前和太空領域的相關校系數量並不多、人才明顯不足,建議未來要跨部會合作,否則對於太空產業的長期發展不會有利。 在圖表中呈現各國衛星對天氣預報的貢獻度,氣象局長鄭明典指出,代表福衛七號的紅色,造價比其他衛星相對低,但整體表現不錯,稱